第400章 他要做的比历史上的李世民更好_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

    第400章 他要做的比历史上的李世民更好 (第3/3页)

  可一个突厥部落首领,为何能让高阳县子如此看重?

    他想不通。

    但是这既然是小郎君的命令,便只有无条件的执行。

    孙桂措闻言,彻底放下心来。

    百骑亲自护送,既省了他的事,也不用担责任,再好不过。

    不过他心中不由感叹。

    ‘传闻高阳县子还不到舞勺之年,竟然有如此谋划。’

    ‘若是契苾部顺利归降,势必能够让突厥内部其他部族与颉利心生嫌隙。’

    ‘若是日后有机会,定然要见上这位高阳县子一面,十一岁啊,三娘今年过了正旦好像也十一岁了吧。’

    孙桂心中忽然起了一个念头。

    他当即拍板:“好!既然是陛下的命令,又是高阳县子特意叮嘱,本官定然全力配合!我这就调五百骑兵随你们出城,再备些粮草和伤药,务必将契苾部安全接回灵州!”

    陈大海听到灵州刺史孙桂要调骑兵,连忙躬身补充:“多谢使君!不过无需骑兵,来之前小郎君已备好出行器具,只需调些马匹便可。”

    “无需骑兵?”孙桂满脸纳闷,指着外头漫天风雪。

    “这般天气,步行出城岂不是更危险?莫说接应契苾部,怕是连路都走不稳。”

    “倒也不是步行。”

    陈大海一时不知该如何解释,索性侧身道。

    “使君随我来,一看便知。”

    孙桂带着疑惑,跟着陈大海走出刺史府。刚到门口,便见十几个百骑正围着一堆木质器具忙碌,器具下方是两道狭长木板,上面铺着厚实的木板,还绑着绳索,模样古怪。

    “是何物?”

    孙桂伸手摸了摸木板,不解地问道。

    “这叫雪橇,也叫木马,是高阳县子特意让人打造的。”

    一旁的范彪凑上前,语气带着几分得意,仿佛这雪橇是他造的一般。

    “在雪地上滑行比马车还快,载着人也稳当,最适合这种大雪天出行。”

    孙桂恍然大悟,点头道:“某倒也听说过,突厥都播、弥列、哥饿支三部有类似的东西,不过都是穿在脚上的小木马,哪有这般大的,倒像是没轮子的马车。”

    他在灵州多年,常与突厥部落打交道,对草原上的物件也算熟悉,却还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雪橇。

    “使君若是无异议,便请尽快调兵吧,我等也好早些出发。”

    陈大海没再多说,语气带着几分急切。

    雪越下越大,若是耽误久了,契苾部怕是会遭遇不测。

    孙桂轻咳一声,压下心中的好奇,转身叫来长史,吩咐道:“速调五百步兵,再备五十匹健壮马匹,让士兵带上干粮和伤药,一刻钟后在城门口集结!”

    长史领命而去,孙桂看着忙碌的百骑士兵,忍不住问道:“这雪橇真能在雪中行得稳?莫要半路上出了岔子。”

    “使君放心!”

    陈大海拍了拍雪橇的木板。

    “这雪橇底部的木板磨得光滑,再绑上马匹牵引,比骑兵行军还快,而且不会陷进积雪里,保管误不了事。”

    一刻钟后,城门口已集结完毕。

    五百灵州步兵身披甲胄,手持兵器,整齐地站在雪地里。

    五十匹健壮的马匹被牵到雪橇旁,士兵们熟练地将马绳绑在雪橇的牵引杆上。

    百骑士兵则将干粮、伤药和武器搬上雪橇,动作麻利。

    “开城门!”陈大海翻身上马,对着城门守军高声喊道。

    沉重的城门缓缓打开,冷风裹挟着雪沫子灌了进来。

    陈大海一挥手,率先驾马冲出城门,身后的雪橇跟着动了起来。

    马匹奋力向前,雪橇在雪地上飞速滑行,留下两道清晰的痕迹,竟真的比寻常骑马还稳当。

    城墙上的守军看得目瞪口呆,纷纷凑到城垛边张望。

    “那是什么东西?在雪上跑得这么快!”

    “好像是百骑带来的,叫什么雪橇,听说能在雪地里畅通无阻!”

    “还是高阳县子有办法,这么冷的天,有这东西出城,也不用怕陷在雪里了!”

    士兵们议论纷纷,眼中满是好奇。

    孙桂站在城门旁,看着远去的雪橇队伍,心中暗自感叹。

    温禾年纪虽小,却总能想出这些新奇法子,难怪陛下和百骑都如此看重他。

    与此同时。

    在灵州城外十里左右的草原上,上百座临时搭建起来的营地,正被风雪摧残着。

    而在中间的一座小帐篷内。

    一个身上披着羊毛毡子,脸上被冻得通红的少年,紧握着双拳,眼中满是恨意。

    “颉利,总有一天,我要用你的血,去祭奠我的族人!”

    ……

    大唐长安的正旦之夜,难得今日解除了宵禁。

    朱雀大街上华灯璀璨,灯笼连成一片星河,孩童提着纸灯穿梭其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太极殿内更是歌舞升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殿外不时绽放的烟花,将夜空染得五彩斑斓,引得宫人阵阵惊呼。

    可这般热闹景象,却没能让李世民与温禾提起半分兴致。

    半个月前,灵州传来消息。

    陈大海已成功接应到契苾何力,可他抵达灵州后便高热不止,昏迷不醒。

    此后半个月,灵州再无消息传回,像是断了线的风筝。

    “嘉颖啊,莫要太过担心。”

    许敬宗端着酒杯走过来,轻声劝慰。

    “你不是已让孙道长连夜赶去了吗?孙道长医术通神,定能治好契苾何力。”

    温禾勉强扯出一个笑容,没有接话。

    他比谁都清楚,这个时代没有抗生素,一场感冒发烧都可能夺走性命。

    孙思邈医术再高,也不是神仙,契苾何力能不能挺过来,终究要看天意。他只盼着这位未来的大唐名将,能熬过这一关。

    就在这时,殿外匆匆走进一个内侍,神色焦急地穿过人群,将手中一封封蜡的信件递给殿前宦官高月。

    高月不敢耽搁,快步呈到李世民面前。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瞬间吸引了殿内所有人的目光。

    正旦夜的太极殿,向来只谈喜庆事,从未有过这般紧急递信的场景。

    舞姬停下舞步,乐师收了乐器,大臣们纷纷侧目,连长孙无垢都疑惑地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拆开信件,目光快速扫过,原本紧锁的眉头骤然舒展,随即猛地一拍案几,高声道:“好!太好了!”

    这一声高呼,让殿内彻底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茫然地望着李世民,等着他解释缘由。

    只见李世民朗声道。

    “诸位爱卿,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突厥契苾部首领契苾何力,已率领其部族归降我大唐!今日,契苾何力已平安抵达长安!”

    他顿了顿,语气中满是豪迈。

    “颉利残暴不仁,失尽人心,连契苾部这般得力部族都弃他而去,东突厥的败亡,指日可待!这正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殿内瞬间爆发出欢呼声。大臣们纷纷起身,举杯向李世民祝贺:“天佑大唐!天佑陛下!”

    “陛下圣明,引得部族归降,实乃大唐之幸!”

    长孙无垢也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契苾部归降,不仅能削弱东突厥实力,还能为大唐增添助力,确实是天大的好事。

    不过还有一人笑的很勉强。

    萧瑀在心中长叹一声。

    他的那位好姐姐,隋炀帝的萧皇后,如今便在东突厥。

    若是颉利灭亡,他那阿姊也不知可否能回到长安。

    不过他也只是在心中想着,为了萧家,他也不能在此刻露出异样的神情来。

    “诸位卿家,共饮此杯!”

    李世民举起酒盏,众人纷纷高举起来。

    “臣等为陛下贺。”

    李世民望着欢呼的臣子,心中像是有一团火焰在燃烧。

    他悄悄看向温禾,眼中满是坚定。

    如今已是贞观二年。

    温禾曾说,历史上大唐要到贞观四年才灭东突厥。

    可现在,契苾部提前归降,颉利内部不稳。

    他提早一年出兵,定然能提前一年平定东突厥。

    灭亡突厥后,便是安定大唐内部了。

    他要做的比历史上的李世民更好。

    他要做真正的千古一帝!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