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军功授田与战胜榆林卫的冲击 (第2/3页)
情况,但再次听到这详细的数字,还是忍不住一阵激动,会场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一仗,他们不仅大获全胜,还赚得盆满钵满,连军费都赚回好几倍了。
等众人稍微安静下来,徐晨神色凝重地问道:“我军在这场战斗中,阵亡了多少弟兄,又有多少人受伤?”
张献忠神情一肃答道:“回先生,此战我军阵亡九十八人,受伤一百二十二人。”
徐成听后,神色黯然,缓缓说道:“牺牲烈士的家人一定要妥善安排,受伤的弟兄也要给予最好的治疗,不要怕花钱,务必让他们感受到咱们大同社的关怀。”
众人齐声应道:“遵命!”
徐成接着说道:“此次战役,弟兄们都立下了战功,士兵的奖励必须要落实到位。我以为每人发百两银子作为奖励。”
“这么多?”张献忠不禁愕然,犹豫着说道:“先生,护卫队有五千多人,这算下来差不多要发出五六十万两银子啊,是不是太多了些?”
徐成目光坚定说道:“多吗?我不觉得。这些战利品本就是弟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给他们一半,咱们大同社还留了一半呢。”
李富赶忙起身反对:“先生,赏赐士兵是理所当然的事,可这钱得能买到东西才有用啊。这么多银子一下子涌入市场,米脂的物价只怕会大幅上涨。到时候,先生您的一番心意不仅落不到实处,反而便宜了那些奸商。”
徐晨不但教育护卫队,对大同社员的教育也没有落下,数学和经济政治学也有教给他们,所以简单的供需原理他们也是懂的。
徐晨略作思索,说道:“这不难办,咱们直接发军票。把这五十万两银子拆分成五个月发放,由咱们大同社统一购买耕牛、农具、布匹、衣服等物资,这样既能给弟兄们实惠,又不会对米脂的经济造成太大冲击。”
贺六也起身说道:“东家,还有个事儿得考虑。这次战利品如此丰厚,是因为杜文焕他们把渭南搜刮得差不多了,这种好事可不是每次都能遇到的。今日您给每个士兵发百两银子,下次要是攻打榆林城,可不见得有这么多财富。依俺看,赏赐还是得量力而行,您这次发的这么多,下次少了,士兵们肯定会有怨言的,这是人性。”
徐成默默点头,他心里明白军功授田的制度才是打天下最好的制度。只是这两年米脂涌入的人口太多,短短两年多,人口就翻了一倍,可新增的土地不过是他带着流民开垦的两万多亩。按照五十亩一户来安置军户,最多也就只能安置四百人。如今米脂已经没什么多余的田地可以用来给士兵授田了,所以他才想到用银子赏赐的办法。
可现在看来,用银子赏赐也不太现实,物价波动不说,经济上也难以承受。
徐成沉思良久,缓缓说道:“那就还是授田吧。战死的士兵,每家再授予十亩良田,二十年内免除一切税负。如果其家眷不愿意授田,就安排到大同工业区做工,子女接受工业区的免费教育,咱们要把他们养到成年,受伤的士兵,每人授予五亩良田。至于在战场上击毙敌人的士兵,同样授予十亩良田。”
众人听完,都惊得瞪大了眼睛。李富连忙说道:“先生,这比发银子更不现实啊!此战我军斩首两千余人,这就得授两万多亩良田。可米脂哪来这么多田地?那些大户的田之前都被咱们分了,总不能刚分给百姓,现在又要收回来吧?要是这么做,咱们大同社岂不是言而无信,往后还怎么在这立足?”
徐成望向延安府的方向,微微一笑,说道:“米脂的田地是分完了,但绥德州、安定、延川的田地可还没动呢。整个延安府,那可是有上百万亩良田等着咱们去分配,你们又何必担心没田可分呢?”
徐晨的意思,众人自然心领神会。
贺六喜抱拳喜道:“东家,如果授田,这次北上进攻榆林卫,俺贺六愿充先锋!俺这次定要杀回老家去!”
其余众人亦是满脸激动之色,经过此前那场大战,他们对榆林卫的恐惧早已消散得无影无踪。毕竟两万榆林卫的人马都败在他们这区区五千人手下,在他们眼中,榆林卫不过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罢了。如今,他们心中满是渴望,想要拿下榆林卫的土地,收纳当地军户,进一步扩张大同社的势力。
然而,徐晨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缓缓摇头道:“诸位且听我一言,榆林镇乃是大明九边重镇之一,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倘若我们贸然将此镇攻破,必定会在天下引起轩然大波,朝廷定会对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届时,朝廷必定会派遣重兵前来围剿。虽说如今我等实力渐长,并不惧怕朝廷的进攻……”
徐晨目光坚定,扫视众人,接着说道:“但我们每晚一日被朝廷重点关注,大同社便多一分发展壮大的时间。待到护卫队兵力扩充至三万之数,即便朝廷倾巢而出,也难以奈何我们。所以,我思量许久,觉得攻占整个延安府才是眼下上策。不过,我们只需占据延安府的乡村地区即可。延安府田地广袤,田地超过百万亩,若以五十亩分与一户支持我们的军户,如此一来,大同社便可再得两万英勇善战之士,加上绥德州,两地可以向我大同社提供四五万敢战之士,我大同社以这两府为根基,待根基稳固,我们便能向全天下宣扬大同社的理想抱负。”
张献忠笑道:“先生此计甚妙!只占据乡村,不碰县城、府城。以某对大明那些贪官污吏的了解,只要县城、州城、府城未失,这些家伙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定会主动帮我们向朝廷隐瞒实情,如此便能为我们争取一两年的发展时间。”
徐晨的提议,众人纷纷点头称是,全票通过。
张献忠贺六他们只是隐隐觉得这种制度对他们非常有利,所以非常赞成。
但朱治,周晓珊,李富等读书人加入大同社之后,补全了历史的短板,知道这套制度的意义,军功授田的配套制度就是军功授爵,就代表未来大同社政治版图当中军方占据主导地位。
啥?他们是读书人,这样对他们不是更加不利。
开玩笑,老子现在是武夫。
“好!朱治,周晓珊,你要能统计好立功战士的名单,我们就从这绥德州开始均田,正好让一部分士兵在此安家落户,也能减轻米脂那边的压力。”徐晨下令道。
朱治,周晓珊道:“遵命!”
再说绥德城中,自从大同社攻占此地,整个城池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躲在家中,不敢外出。城中那些大户官宦人家更是紧闭大门,生怕一不小心就招惹上“大同贼寇”。
绥德城与米脂距离极近,这里的人自然是最早知晓大同社相关消息的。起初,他们还对米脂的大户们冷嘲热讽,嘲笑他们连几个贼寇都镇压不住,甚至还被反制欺凌,连朝廷都不敢上报,连一群穷鬼都镇压不了,简直是丢尽了士绅的脸,这是要在他们家乡,他们定要那些穷鬼知道什么是纲常伦理,什么是尊卑有序,米脂大户们的遭遇,成了绥德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类的悲欢离合并不能共情,这一点大明士绅也是一样,他们只觉得米脂士绅好笑。
可谁能想到,不到一年时间,大同社的势力已然蔓延至此。大同社将农户们组织起来,农户们有了撑腰的,倒反天罡的把他们开除了族籍,不再偿还高利贷,连地租也拒不缴纳。在大户们看来,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岂有此理!
也不是没有人打算教训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