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空手总督与贺涵的羡慕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140章,空手总督与贺涵的羡慕 (第2/3页)

众人的面直接分发给士兵。您不妨也借鉴这个做法,让那些卫所一个卫一个卫的士兵,当着您的面领钱。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上减少中间环节的克扣和贪污,确保军饷能发到士兵手中。”

    杨鹤听后,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当即便决定按照刘南卿的建议去做。他带着银子,不辞辛劳地前往一个个军堡。每到一处,他都在校场上摆开架势,亲自将军饷交到每一位士兵手中。

    士兵们看着眼前这位亲自发放军饷的总督,眼中满是感激与敬佩。这一举动,让整个固原镇的军心为之一振,杨鹤在士兵心中的威望急剧上升。在士兵们眼中,杨鹤是一个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好总督。发了军饷之后,固原镇原本人心惶惶、大量士兵逃离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士兵们的士气也有所提升。

    然而,杨鹤的这一做法却引起了固原镇那些参将、守备、千户等军官的强烈不满。他们早就对朝廷拨下的银子虎视眈眈,得知朝廷给了杨鹤 35万两银子,杨鹤又从那些大户手中筹措了 30多万两银子,杨鹤这个总督手中有70万两银子。

    他们满心期待着能从这笔巨款中分得一杯羹,很多人甚至都已经盘算好了该如何瓜分这笔银子。

    可杨鹤这直接在校场发银子的举动,却把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军官全部撇在了一边,他们所有的如意算盘都落了空。愤怒之下,这些将军们决定效仿文人,向朝廷告状。他们联名上书,称三边总督杨鹤不按朝廷规则发放饷银,有收买军心之嫌。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重伤杨鹤的声誉,他们还四处散播谣言,说杨鹤上任三边总督,竟然两手空空而来,面对关中的旱灾,不仅让朝廷赈灾,还要当地士绅自己出银子,而且连让朝廷减免税负这样的事情都办不到,完全就是一个无能的“空手总督”。

    陕西行省的大户们本就对杨鹤按兵不动,迟迟不镇压大同贼寇的做法不满,此时便在其中推波助澜,添油加醋地传播这些谣言。于是,在发了军饷不到一个月之后,“空手总督杨鹤”的名声便迅速传遍了整个陕西行省,杨鹤虽然在陕西做了一些实事,但却得罪了军头和大户,名声算是被彻底搞臭了。

    杨鹤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发泄一番情绪之后,他问道:“新式作物怎么样?”

    刘南喜道:“土豆、玉米、红薯这几种作物,着实是应对旱灾的良方啊。它们可比小麦耐旱得多,就算是在新开垦的贫瘠土地上种植,产量也相当可观。就拿当下这大旱时节来说,玉米每亩能产出一石三斗,土豆和红薯更是每亩能有两石以上的产量。倘若能在关中地区大范围推广这三种抗旱作物,流民的数量必定会大大减少,这对稳定局势可是极为关键啊。”

    杨鹤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如果这种作物真的如此高产抗旱,对现在的关中,不亚于一场及时雨。

    刘南卿接着说道:“现在最大的麻烦有两个。其一,种过这三种作物的人太少了,百姓对它们不了解,心存疑虑,不敢轻易尝试种植。

    其二,收税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如今市面上一石麦子价值二两银子,百姓们习惯了用麦子交税。要是不种麦子,改种这些新作物,他们手里就没钱买麦子来完税了。总督您得和岳巡抚好好商议一番,把玉米、土豆、红薯这三种作物也纳入税收的范围。不然的话,推广起来怕是困难重重。”

    刘南卿说这话的时候,内心五味杂陈,既有无奈,又带着一丝自卑。他心里清楚,这又是在学习大同社的政策。

    即便他们重民社从米脂逃到了西安府,却依旧难以摆脱大同社的影响。虽说除去大同社那激进的均田政策,他不得不承认,徐晨制定的各种政策,确实精准地切中了关中的要害。他们只需依葫芦画瓢,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关中的艰难局势。然而,要让他承认一个没有士绅阶层的大同世界,他打心底里是万万做不到的。

    杨鹤并不知晓刘南卿这复杂纠结的内心,听到新作物如此高产,满心都是惊喜,迫不及待地说道:“本官会去和岳巡抚商议,现在我们去看看。”

    与此同时,在重民社的屯垦营地,一片平整的土地上,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