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贪官奸,清官更要奸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142章,贪官奸,清官更要奸 (第2/3页)

十万灾民嗷嗷待哺,赈济这些灾民所需的费用,足以将这些银子全部耗尽。这还只是其中一部分难题。

    陕西行省有四大王府,众多太祖、太宗的子孙如同一座座泰山,压在陕西行省百姓的头上。

    按照当初太祖皇帝制定的政策,供养这些皇室宗亲所需的费用极高,上百万的税收都不够用。

    即便如今大明的官员们对这些人的供养费用大打折扣,打 3折、2折,甚至 1折都已是常态,但即便如此,每年也要拿出三四十万两银子来维持这些人的生计。

    毕竟,若是真让朱家的子孙大范围饿死,一旦有人将此事上书朝廷,杨鹤这个三边总督的乌纱帽可就保不住了。所以,即便总督府财政紧张到极点,也不得不硬着头皮花钱养着这些皇亲国戚。

    祸不单行,当初那些捐款的士绅们如今也开始后悔了。他们原本以为大同贼寇来势汹汹,会对关中地区构成严重威胁,在杨鹤的话术激下,纷纷慷慨解囊。

    可如今,他们发现大同贼寇占据整个延安府后就停止了进攻的脚步,开始在自己的地盘上小富即安,似乎并没有继续进犯关中的打算。

    这让西安府的士绅们觉得大同社不过是一股胸无大志的贼寇,根本不会打到关中来。

    他们心疼不已,当初自己被总督大人一番说辞鼓动,多花了好几倍的冤枉钱。许多族长一想到这事,内心就无比绞痛,几十万两银子啊,就这么白白浪费了。

    “不行,不把这笔银子拿回来,某心中的这口气都不会顺!”不少士绅咬牙切齿地说道。

    而三边总督府这边,天子的旨意刚刚传达给杨鹤没多久,整个陕西行省的士绅们就都知晓了皇帝已将陕西行省的税负分配权利交给了杨鹤。

    于是,夏收之后,各府各县的士绅们或是直接写书信,或是联名上书,纷纷送到三边总督府。

    这些书信的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核心意思只有一个:陕西行省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总督大人您若不减免税收,那当初所说的为国为民,岂不是彻彻底底的谎言?

    这还不算完,陕西行省的各知府县令得知此事后,也纷纷上书,称自己治下出现旱灾,请求减少征税的份额。

    一时间,各种书信如雪片般飞向三边总督府,杨鹤看着堆积如山的信件,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这税还没征上来,各方势力就已经虎视眈眈,有的人甚至连税都不想交了。

    想想皇帝还有一个内库作为小金库,而他这个三边总督府,如今却空空如也,穷得都能让耗子饿死了。这一刻,杨鹤终于有些理解大明的历代皇帝所面临的困境了。

    在陕西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上,旱灾如恶魔般肆虐,将关中大地折磨得千疮百孔。新任三边总督杨鹤,肩负着沉重的使命,走马上任,面对的是满目疮痍和无数亟待拯救的百姓。

    无奈之下,杨鹤便将自己这段时间遇到的棘手难题,缓缓道来。从日益增多的流民,到大户们要求减税的施压,再到太祖子嗣要的俸禄,每一件事都如巨石般压在他心头。

    刘南卿静静地听着,时而微微皱眉,时而轻轻点头,待杨鹤说完。

    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道:“督堂大人,道德的高地您一定要牢牢站住,这是根基,倘若失了这根基,往后诸多事情便无从谈起。”

    杨鹤微微颔首,示意刘南卿继续说下去。

    刘南卿接着道:“那些大户不是一心想着减税吗?可以答应他们,但督堂您也要顺势提出条件,让那些要求朝廷减税的大户给农户免租免息。您想想,若真能在整个关中大范围实现免租免息,流民的数量至少能减少七成啊。如此一来,既能减轻朝廷赈济灾民的钱粮压力,又能减少贼寇的兵员,可谓一举两得。”

    杨鹤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但随即又泛起一丝忧虑:“只是,这些大户向来唯利是图,怎会轻易答应免租免息,又如何能保证他们言而有信呢?”

    刘南卿自信一笑,拍着胸脯道:“督堂,您无需为此担忧。我重民社有上千社员,更有3万支持者,这关中大地,到处都有我们的人,无数双眼睛盯着他们呢。一旦他们敢有丝毫违约之举,必定会被曝光,到时候他们在这关中可就无立足之地了。”

    杨鹤听了这话,心中一喜。的确,自从他继任三边总督以来,最大的收获便是结识并重用了重民社。以往许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借助重民社的力量,都有了新的转机。

    刘南卿见杨鹤有些心动,又接着说道:“至于太祖子嗣的问题,您要先下手为强啊。提前向天子状告秦王等四大王府,他们不顾宗亲礼法,肆意盘剥太祖宗亲,致使太祖子孙生活困苦不堪。四大王府即便再嚣张,也不敢引得天子震怒,如此一来,他们只能出钱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