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草原上的动荡与破坞堡的神器 (第2/3页)
“遵命!”民夫们齐声回应,声音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
命令下达后,民夫们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熟练地将牛车、马车拉向驿站,动作虽略显匆忙,但秩序井然。进入驿站后,大家各司其职。有人迅速拿出木盘,从驿站的水槽中打来干净的水,小心翼翼地端到自家牛马跟前。一些家境较为富裕的人家,还会从怀中掏出一小包粗盐,轻轻撒在木盘中,让牛马们能补充一些盐分,更好地应对这繁重的劳役。
驿站的工作人员也热情地出来帮忙。他们穿梭在车辆和牲畜之间,指挥着民夫们将马车、牛车停放整齐,同时还忙着给民夫们准备清水和毛巾。这些工作人员训练有素,动作麻利,将驿站的各项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
由于流民问题的影响,大同社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未曾停歇。而秦直道作为整个大同社最为重要的商道之一,更是得到了重点修缮和扩充。
如今的秦直道,路面宽阔平坦,两旁还种上了一些耐旱的树木,为过往的行人提供了些许荫凉。每隔十里,就设有一个小驿站,这些驿站经过改造后,功能齐全,不仅能为上千人提供短暂的补给和休息,还配备了各种生活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往来的商旅和运输队伍。
与明朝一贯喜欢抓壮丁服徭役的做法不同,大同社采用的是雇佣制度。
参与运输的民夫们每日不仅能获得一升五的口粮,还能拿到 10文工钱。在这个旱灾肆虐、百姓生活困苦的时期,这样的待遇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对于延安府的百姓来说,现在正值农闲,家中又遭遇旱灾,粮食歉收,每日只能吃两餐稀粥,为了节省体力,减少活动,只能在艰难中苦苦煎熬。
而加入运输队伍,不仅意味着能够吃饱饭,还能赚取一些钱财补贴家用。即便是独轮车、牛车,也能有一份收入,因此民间百姓自然都乐意当民夫。
甚至由于报名人数过多,不少乡村为了争夺这些名额差点大打出手。为了公平分配,大同都督府不得不出台规定,将 50岁以上和 18岁以下的青壮排除在外,余下的人通过抽签决定入选资格。
此次榆林之战,大同都督府征招了 3万辆独轮车、5000辆马车和牛车,这一举措极大地缓解了护卫队的后勤压力。虽然租赁这些车辆的费用不菲,但与战争所需的庞大开销相比,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李过一边给自家的战马喂水,一边摇头叹息道:“真作孽,以前人都没有食盐吃,现在却给牲口吃。”
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感慨。尽管嘴上这么说,但他在打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放了一些粗盐进去,毕竟他也心疼自家辛苦劳作的马。
北方地区本就拥有众多盐池,徐晨占据延安府之后,积极引进新技术挖掘盐矿。随着盐产量的增加,食盐的价格在延安府范围内迅速下降,如今已经降至每斤十五文钱左右。这一变化让普通百姓也能轻松购买食盐,改善了生活质量。
李自成听到李过的话,笑着回应道:“这些牲口这么辛苦,吃点盐怎么了?这才是正常的世道。逼得百姓吃不起盐,那才是有问题。”他的脸上洋溢着对当下生活的认可和满足。
李自成很快便融入了大同社这个团体。大同社的理念与他的三观高度契合。在这里人们讲道理,只要努力做事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像他这样在大明王朝吃了几十年亏的老实人,来到大同社后,仿佛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如鱼得水,因此他对这个团体充满了认同感。
李过抬头看向北方,眼中满是期待,说道:“不知道刘大哥怎么样了,立没立下军功?”
他口中的刘大哥,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刘宗敏。刘宗敏原本跟着李自成讨生活,李自成投靠大同社后,便将这个孔武有力的小弟推荐到了军官速成班。
刘宗敏在军官速成班刻苦学习了半年,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天赋,正式成为了护卫队,第二旅的军官,担任排长,管理着 50多个人。之后他便跟随徐晨北征榆林城。
李自成自信地笑道:“他是我们兄弟当中最能打的,肯定会立下战功。榆林卫所有军户都反了,他只怕现在已经是连长了,说不定都成为了营长。”
李过听后,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神色,说道:“叔,早知道护卫队升官这么快,俺也去考那军官速成班了。”
李自成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认真地说道:“那是拿命拼的,你武艺不如他,上了战场危险更大。留在后方做事情,都督是个实在人,只要你用心做,在哪里都可以升官。”他知战场的残酷,不希望李过贸然涉险。
李过听了李自成的话,点了点头,说道:“俺知道了。”
随后,李自成大声喊道:“休息结束了,大家继续前进。”声音在驿站中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力量。
随着李自成的声音响起,民夫们纷纷起身,整理好各自的车辆和物资。他们牵着牛马,推着独轮车,迈着坚定的步伐,再次踏上了前往榆林城的道路。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5日。
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纱衣。运输军事物资的队伍,在蜿蜒的道路上缓缓前行,终于踏入了护卫队大营。
李自成本打算卸完物资后便就此返程,就在这时,高小四快步走上前来,叫住他说道:“都督要见你。”
李自成微微一愣,随即恭敬地回应:“遵命。”
而后,高小四在前面带路,李自成默默地跟在后面,走进了中军大帐。中军大帐十分宽敞,帐内烛火通明。一进入大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沙盘,上面细致地呈现着榆林城周边的山川河流模型。在榆林城的东、北、南三个方向,清晰地标注着三座营地,如同三把铁锁,死死地扼守住这座城池。
此时,大帐内一片忙碌景象。一些参军们正围绕着沙盘热烈地讨论着,各抒己见,不断地出谋划策。他们时而指着沙盘上的某个位置,时而比划着行军路线,神情专注而严肃。另一些参谋者则在一旁迅速地把这些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笔尖在纸张上快速滑动,发出沙沙的声响。
高小四提高音量,说道:“都督,转运大使带来了。”
坐在主位上的徐晨抬起头来,目光落在李自成身上,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李自成连忙上前一步,恭敬地行礼答道:“下官李自成!”
“李自成?”徐晨微微有些惊讶,毕竟这个名字在历史上也算颇有名气。不过想想张献忠如今都已成为自己的参谋,再多一个李自成似乎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况且米脂本就是李自成的老家。
虽然李自成在后世因最终失败,名声不算太好,但他曾仔细研读过一些关于李自成的资料,对李自成是有好感的。
在他看来,历史上的李自成原本是个老实人,被崇祯帝裁员后,并没有立刻选择造反,而是仍渴望继续留在体制内当兵。然而明朝当时的腐朽环境,根本容不下一个一心想要安稳生活的人,最终他才无奈走上了反抗之路。
而最让徐晨对李自成产生好感的,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城之后的所作所为。他宁可拷打那些贪婪的贵族官员,也坚决不想给百姓增加赋税。虽然李自成最终因此失去了天下,但这份初心和对百姓的关怀,让徐晨觉得他是一个被时代逼迫而奋起反抗的可怜人。
回过神来的徐晨,继续问道:“这次你带了多少物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