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破坞堡与难以实行的以工带赈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151章,破坞堡与难以实行的以工带赈 (第2/3页)

000石粮食准备送到大同社去,让他们给我们更多炸药包,更多的铠甲武器。”

    炸药包的威力远远超出了不沾泥的想象,他没想到这么坚固的堡垒,一个炸药包就轻松解决了。

    此刻,他已经在幻想自己用炸药包炸开一个个地主的城堡,而后自己的手下越来越多,武器装备越来越精良,最后称霸整个关中,建立属于自己的霸业。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7日。

    因为动乱,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一股萧索之气。巡抚衙门里,气氛却有点热闹。

    陕西巡抚岳和声早早便命人将巡抚衙门的大厅布置妥当,一个巨大而精致的关中地形沙盘摆放在厅中显眼位置。这沙盘制作极为精细,山脉、河流、城镇、村落都栩栩如生,仿佛将整个关中大地微缩于此。

    这日,岳和声特意邀请了整个西安府所有大族的族长前来议事。当大族族长们陆续踏入大厅,看到这个前所未见的沙盘时,不禁发出一阵惊叹之声。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却从未像此刻这般直观地看到自己居住的家园全貌。

    岳和声身着官服,神色庄重又带着几分期许,他微笑着看向众人,抬手示意大家安静,然后缓缓开口说道:“诸位,我关中自古以来便是天府之国啊!西安府八水环绕,数千年来,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强悍辉煌的汉唐王朝,那是何等的盛世景象。”他的目光中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往昔的荣耀。

    “只是宋朝以后,连年战争不断,关中地区饱受战火摧残,这才逐渐落败。”说到此处,岳和声微微皱眉,语气中满是惋惜,“但诸位请看,只要我们能修好水利设施,关中恢复当年天府之国的盛世并非不可能之事。”

    岳和声本就是水利方面的专家。想当年,他在河南行省汝阳县任县令时,当地洪灾频发,百姓苦不堪言。他亲自带领当地农户,耗费无数心血,筑起了绵延百余里的七十二道堤坝,成功阻挡了洪水的肆虐。这堤坝被百姓们亲切地称为“岳公堤”。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民众将数千顷荒地开垦成肥沃的良田,使得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他因为名声远扬,是整个大明都少有的实干派官员。

    此刻,岳和声站在沙盘旁,指着上面的河道与农田,继续侃侃而谈:“我等只要修缮广惠渠,便可以让关中平原几十万亩田地变成水浇地。而且,还能进一步修缮龙首渠,扩大灌溉面积。这两条水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关中平原的灌溉网络,如此一来,两渠之间的 200万亩田地都将成为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旱灾的威胁。此外,我们还可以引渭河水,灌溉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区,进一步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如此,关中的粮食产量必将大幅提升,百姓生活也会更加富足。”

    岳和声说得眉飞色舞,眼中满是麦田丰收的景象。

    这是他和杨鹤商量出来的办法,想要彻底解决贼寇,就要减少流民,而大同社给了他们一个样板,大兴土木吸纳游民。而在关中最容易让大族接受的大工程,就只有水利工程了。

    然而,大族族长们刚开始还有些兴趣,可随着岳和声滔滔不绝地讲述,他们的眼神渐渐变得满不在意,不少人开始打起了瞌睡。

    在他们看来,这么庞大的工程,以如今朝廷国库空虚、财政捉襟见肘的状态,根本没有能力修建。

    而能出钱粮支持这个工程的,显然只有他们这些当地大族了。他们心里明白,岳和声这是打着主意找他们“打秋风”呢。岳和声描绘的计划越是宏伟庞大,他们要付出的钱粮也就越多,这让他们如何能不心疼、不抵触。

    修水利可以,但要他们出钱不行,这种坏习惯要是被朝廷的大员学会了,以后动不动出了事,让他们出钱,这天下到底是朱家的还是他们的,必须坚决抵制。

    杜志强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几分讽刺的口吻问道:“岳巡抚,你这计划听起来确实宏伟无比,可如此庞大的工程,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粮呢?”

    岳和声听出了杜志强话语中的讽刺意味,但他并未动怒,依然神色认真地回答道:“杜族长,这三个水利工程规模浩大,最起码要雇佣五十万民夫。这些民夫每日消耗两升粮食,也就是说,每日需要 1万石粮食。不过冬季三个月可以停工,这段时间每日只需要消耗 5000石粮食。三大水渠工期预计一年,如此算下来,共计消耗粮食 300万石。此外,各种铁锹锄头、独轮车等工具,购置下来耗费银两 50万。”

    此言一出,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韦文明瞪大了眼睛,仿佛被吓到一般说道:“岳巡抚,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啊!这可是陕西行省两年的税赋,您真有把握让朝廷给这么多的钱粮支持我们陕西行省来修建这些水渠吗?”

    杜志强则在一旁冷笑着说道:“巡抚要是真有这本事,我杜某人愿意给巡抚立碑自传,好好诉说一番巡抚的丰功伟绩。”

    岳和声并未理会他们的冷嘲热讽,继续耐心解释道:“诸位,这三条水渠修建好之后,其益处不可估量啊!可以灌溉 400万亩田地,粮食产能能够增加一倍。而这些田地本就是诸位大族所拥有的,如此算来,只要一年时间,投入的钱粮便可回本。而且,关中地区有了充足的水源灌溉,粮食产量增加,百姓生活稳定,流民自然也会减少,这可是一举多赢的好事情啊!”

    杜志强却不以为然,依旧笑着说道:“既然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巡抚何不让朝廷出钱粮动工呢?依我看,与其花钱去剿匪,不如把钱用来请这些流民做工,以工代赈。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流民问题,又能修建水渠,还省了剿匪的麻烦,岂不是一举三得?”

    岳和声脸色微微一沉,目光严肃地看着众人,冷冷说道:“本官最近学到一个新词,叫权责对等。这修水渠之事,占据好处最大的便是尔等诸位。受益如此之多,难道不应该由尔等出钱出力吗?”

    韦文明连忙接口道:“我们每年都给朝廷缴纳了钱粮,既然交了税,修水渠本就该是朝廷的事情。哪有我们给了钱,还要再额外拿出一笔来支持这工程。”

    杜志强也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道:“岳巡抚还是不要乱看书了,当心一不小心看到了反书。”

    在场的人都是人精,自然知道这个所谓的“新词”是大同社传播开来的。

    就在这时,一个叫冯源的族长也跟着附和道:“岳巡抚,现在关中正遭遇干旱,百姓生活困苦。朝廷此时应该做的是减税,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不是搞这些好大喜功的水利工程。自古以来,凡是大动干戈大兴土木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岳和声看着这个不明事理的冯文,心中满是不屑,懒得搭理他。

    而后岳和声好话坏话说尽,试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