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饿肚子不是你造反的理由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152章,饿肚子不是你造反的理由 (第2/3页)

    而这些,他们一样都做不到。他们无法从那些王爷大主手里收到足够的田赋,商税也收不到几个钱,甚至连三边总督府做的官办产业都受到本地大族的排挤。

    更让他们难堪的是,大同社还在报纸上嘲讽他们。报纸上写道,大明的王爷、大族士绅,占据了天下八成的土地,但他们却不用交税,只有不到两成的农户,却承担了天下所有的税负徭役,如此不平等,大明的天下自然会衰败。

    杨鹤他们看了,无法反驳,因为这就是真话,他们自己也知道,只是以前装作不知道而已。而现在大同社以延安府作为例子,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个公平合理的税收,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就好像那个戳破了皇帝新装的小孩一样,他们想装作看不见也不行了。

    杨鹤声音沙哑地问道:“现在到底还能从什么地方弄钱?”

    刘南卿低头思考片刻,道:“大人,现在田赋是不能再加了,再加会有更多自耕农加入叛逆,官办产业短期内也难以筹得足够的钱粮。如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各县设卡收商税。”

    岳和声迟疑道:“朝廷只怕不会允许,先帝好不容易撤关卡。”

    刘南卿激动地说:“先帝那是被奸臣蛊惑了。农户已经没有粮食了,朝廷还在拼命地收刮,那些商家有钱,朝廷却给他们减税,这哪里是重农抑商,完全是倒反天罡,重商抑农。自古只有农户造反的,还从未听过有商人造反。”

    杨鹤听后,沉思良久,最终下定决心道:“本官这就上报天子,在关中各府各县设卡收税以养军。招抚之事也也马上开始。”

    说罢,他起身走到桌前,拿起笔,准备起草奏章。

    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10月 29日。

    寒风虽然凛冽,但天空依旧看不到多少云彩,中午的时候甚至能感受到温暖,但这样的温暖却没有人想要,有经验的老农忧心忡忡,连冬天都不下雪,明年的旱灾只怕会更严重。

    三边总督府派出的差役们,脚步匆匆地穿梭在关中大大小小的城池市集之间,将招抚的告示一张张贴在显眼之处。告示上的文字在风中微微抖动,仿佛在向各地起义军传递着朝廷的旨意。

    各地起义军的头领们很快就得知了这个消息。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农民军的营地里迅速传开,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大部分农民军士兵围聚在一起,交头接耳,眼神中透露出复杂的神情。

    大明立国 200多年,在普通农户心中,大明王朝就是正统的象征。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根本不想造反,只是因为连年灾荒,官府苛捐杂税繁重,实在活不下去了,才不得不拿起武器。如今朝廷愿意赦免他们的罪责,还可以根据军队数量安排官职,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条充满诱惑的出路。

    一些农民军的头领也开始心动了。他们看着手下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士兵,心中五味杂陈。其中一位姓张的头领,坐在营帐中,眉头紧锁,手中无意识地转动着腰间的佩刀。他想起自己当初也是因为家人饿死,才被迫揭竿而起。这些年,虽然带着兄弟们打了不少仗,但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丢了性命。如今朝廷愿意招抚,或许是个机会,能让兄弟们过上安稳的日子。

    然而,也有一些有野心的农民军头领,他们在造反的过程中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并不想被朝廷招抚。其中有个叫王猛的头领,身材魁梧,满脸横肉,他站在营帐前,对着手下的士兵大声咆哮:“兄弟们,咱们好不容易打出了一片天地,怎么能就这么投降朝廷?朝廷向来不讲信用,等咱们放下武器,说不定就会把咱们一网打尽!”

    可是,他的部下和士兵们却不这么想。士兵们私下里议论纷纷,有的说:“跟着王头领,每天东躲西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朝廷既然愿意招抚,咱们就去试试,说不定能有个好前程。”

    有的则说:“我家里还有老母亲和老婆孩子,我不想再打仗了,我想回家种地。”

    渐渐地,士兵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一天夜里,几个士兵趁王猛熟睡之际,悄悄潜入他的营帐,将他砍死。然后,他们推举了一个平日里比较温和、愿意接受招抚的头领。

    还有一些不愿意违背集体意愿的头领,虽然心里不情愿,但也只能违心地表示自己愿意被招抚。

    一时间,关中大地上出现了奇特的景象。大量的农民军丢弃了自己那破烂不堪的旗帜,拖家带口地朝着最近的县城走去,他们眼中带着一丝迷茫,又带着一丝期待,希望能得到朝廷的接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