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地主屯粮我买枪,地主就是我粮仓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158章,地主屯粮我买枪,地主就是我粮仓 (第2/3页)

数千名农民军行走在冰面上,他们内穿厚实的羊毛衣,外披臃肿的羊毛袄,以此抵御这刺骨的严寒。

    这些农民军手中,大多握着长长的长矛,在冬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光芒,少数人则扛着火枪,神情警惕地护卫在队伍两边。

    队伍的最中心,是几百架爬犁。爬犁上的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每架爬犁由两匹健壮的马在前面奋力拉着,马儿呼出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化作白色的雾气。

    后面还有好几个士兵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地推着爬犁,在这冰面上留下一道道深深的痕迹,整个队伍就这样缓慢而坚定地走向吴县。

    吴县,这座位于延安府的普通小县,却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它靠近黄河,且此段河道较为缓和,成为了沟通山西行省和陕西行省的一条重要商道。

    同时吴县设有大同社最大的粮食市场,此时,市场令高杰正站在市场门口,望着这浩浩荡荡的拉粮食队伍,眼中满是激动。

    他身材魁梧身着一身整洁的官服,看到运粮的队伍靠近大声喊道:“来人!把这些粮食全部运进去,小心着点,别洒了!”

    高迎祥走到高杰面前问道:“这次拉来了 5000石粮食,俺还差多少粮食能够攒够 10万石?”

    高杰连忙上前,恭敬地说道:“叔,你已经攒够了 85000石粮食,再这样运三趟就 10万石粮食了。”

    高迎祥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某再辛苦一下,再打下两三个围子。争取这个月内存够 10万石,这些粮食给俺买北河套商社的股份,这些股份交给俺闺女。”

    “知道了,叔。”高杰看着高迎祥,眼中满是羡慕。

    他本是李自成的小弟,对高迎祥非常了解。几年前,高迎祥原本经营着一个半商半匪的小马队,规模不大就这样半死不活。但后面搭上了大同社的东风,一年也有几千两的收入。那时的高杰觉得这叔叔的生意虽然不算大富大贵,但也能安稳度日。

    可没想到,高迎祥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造反。高杰当时觉得叔叔脑袋有坑,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非要去冒这个险。

    然而,事实却让高杰大跌眼镜。这一年下来,高迎祥为大同社运输了十几万石粮食,按照外面的市价,接近 30万两。

    看着叔叔如今的成就,高杰现在觉得自己这叔简直是高瞻远瞩。做什么生意一年能赚 30万两,只有造反。他这个叔再造几年,家产百万不是梦。高杰甚至差点脱口而出问道:“叔,你们造反还要人不?”

    不过他还是忍住了,毕竟在大同社他也有了自己的前途。他现在已经成为了市场令,大小也是个官,尤其是今年秋收之后,大同社更是连九边之一的榆林镇都给吞并了。

    和其他一众被官兵追着跑的起义军势力相比,那些连个县城都攻不下来的小势力,大同社明显更加正规,更有前途。官兵在他们面前被打成了狗一样,明显大同社这里前途更稳定。

    而高迎祥他们能发财,都要归功于刘永把炸药包这种新式武器交给各地的农民起义军。

    自从有了炸药包,他们攻城略地的效率直线上升了几十倍。

    原本那些坚固的坞堡,就像一座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让农民军望而却步。但现在一个炸药包过去,就能轻松炸开城墙。

    每到夜晚的时候,农民军就会把士绅的坞堡团团包围。他们小心翼翼地靠近,将炸药包放置在城墙下,然后迅速撤离。随着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开一个大口子,农民军们呐喊着冲进去,杀光了里面的地主。

    而后,几千上万人忙碌起来,半个晚上就把里面的粮食钱财全部运走。等大明官兵得到消息,出动军队赶来时,只能看到一座空荡荡的坞堡,留下的只有一片狼藉。

    炸药包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农民军和地主之间的力量对比。再加上大同社在后方不断地支持武器装备,强化农民军的力量。

    此时关中和山西行省两地的农民军,比历史上更加强大。乡下的地主们吓得魂飞魄散,只能逃到县城府城这些明军力量集中的地方,才能勉强保住性命。

    本来黄河是隔绝大同社对山西行省起义军物资通道的天堑,但等黄河结冰之后,大同社大量制造爬犁,黄河反而成为了整个大同社的大动脉。

    各地的起义军,通过黄河把自己缴获的粮食运输到延安府来,而后换取各种武器装备和军火。刘永惊喜地发现,冬季之后,大同社每个月能获得的粮食更多了,每个月有十几万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