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钱花光了的崇祯与罢免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161章,钱花光了的崇祯与罢免 (第1/3页)

    乾清宫内,气氛压抑,崇祯说要免除三边总督杨鹤,让所有人都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三边总督一品大员,审问都不审问,就凭一些奏章给罢免了,加上崇祯之前一年六换内阁首辅的壮举,现在他们不是想着争权夺利,而是同情杨鹤的遭遇。

    韩爌站在朝臣前列,正试图为自己的老朋友杨鹤说情,他微微躬身,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杨鹤一年来为朝廷尽心尽力,此次之事或许有诸多无奈之处,还望陛下能网开一面……”话还未说完。

    崇祯帝便不耐烦地打断了他:“朕心意已决,休要再提!”

    韩爌还想继续说什么,却被身旁的刑部尚书乔允升悄悄拉住。经过这一年多与崇祯帝的接触,乔允升深知这位少年天子的性格。他虽勤于政务,努力亲君子、远小人,但性格极其固执,一旦认准的事情,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此时若再继续为杨鹤求情,只怕不仅救不了杨鹤,还会让崇祯帝对他们这些大臣更加忌惮。而且朝廷一个军镇就这样被大同社消灭,这可是连辽东女真人都未曾做到的事情,这么大的黑锅,三边总督不背谁背呢?

    崇祯帝扫视了一圈朝臣,大声问道:“各位爱卿认为有谁能接任三边总督之位?”

    众人听到这话,一下子面面相觑,原本嘈杂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很快,大家都面无表情,没有人提议自己的人接任这个位置。

    他们也是从奏章当中才知道关中的局势已经如此危险,内有百年一遇的旱灾,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外有凶猛的贼寇,大同社势力日益壮大,如同一头难以驯服的猛兽。现在的关中就像是一个火坑,谁去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当年努尔哈赤在辽东起事,辽东巡抚可是死了好几任,大家可不想步他们的后尘。

    最后,崇祯帝只能将目光投向自己的首辅韩爌。韩爌沉思片刻,上前一步说道:“陛下,眼下最重要的是赈济关中,减少流寇,如此朝廷才好平叛。臣建议由内库出银钱,购买中原之粮赈济关中百姓,稳定民心。”

    听到要内库出钱,崇祯帝顿时愤怒起来,他猛地一拍桌子,大声斥责道:“你们一遇到事情就知道找朕的内库出钱。朝廷养着你们这些大臣有何用?”

    崇祯帝越说越激动,声音都有些颤抖:“朕继位一年半以来,各州府有哪个把税赋足额上缴过?”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满腹委屈,前年继位,刚刚登基,他大赦天下,减免了很多一部分税,即便是这样,税收还是没收足额,他本想着能让百姓休养生息,前两年魏忠贤乱政,秋粮不足额也是可以理解。

    但今年夏粮、秋粮依旧没有足额,能征缴到七成的居然都能算是优等,有很多的州府甚至连六成、五成的税负都没有收到。崇祯没有太多经验,他想着自己这一年多来打击阉党,重用君子,朝廷的税负应该恢复过来,地方州府的税收应该是足额的。

    所以他花起钱来也是按照足额的计算,结果朝廷夏粮、秋粮各种税收加起来还没有到达 2000万两。

    下面不是水灾,就是旱灾、蝗灾,总之各种灾害不断,没办法征缴足额的税负,还要他这个皇帝再次拨款赈济灾民。但今年崇祯学乖了,这种奏章朕一律留中不发,而后再派锦衣卫去查。即便这样,也只能节流,不能开源。

    他大手大脚地花了一年,现在报应来了,天启皇帝给他留下来的 700多万两银子,如今花只剩下 100多万两,现在好几座钱库都是空荡荡的,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他的内心都是极其心痛和愤怒的,大臣们都看他年轻好欺骗,这已经抵达了崇祯的心理底线,他是不会再拨银子出去的!”

    朝堂之上,众人更不敢说话,心里也都打定了主意,一定不会去趟关中这个火坑,关中天灾人祸不断,连钱粮都得不到保障,这个时候去关中,无异于自寻死路。

    其他人可以沉默,但韩爌作为内阁首辅,不能不出声。他只能无奈道:“陛下,如今只能安排陕西巡抚岳和声为三边总督。岳和声在陕西任职多年,对当地情况较为熟悉,或许能稳定住关中的局势。”

    崇祯帝听了,想了想后认可了这个安排。就在这时,御史薛国观忽然站了出来,高声说道:“陛下,臣要参礼部尚书徐光启。他和反贼徐晨有书信来往,有暗通反贼之意。”

    崇祯帝闻言,目光转向礼部尚书徐光启。说实话,若不是有御史参奏,他都快忘了自己还有这么一位礼部尚书。

    徐光启虽然年纪大、资历深,但他本就是技术官僚,专注于科技、农业等领域,和朝廷其他的官员相比显得有些不合群。更不要说他还加入了天主教,在当时的大明官员看来,这种举动已经有点大逆不道了,像他这样的官员本来是很难入阁的。

    但这一年多来,崇祯弄掉了上百位高级官员,徐光启意外的成了礼部尚书了,但他在内阁当中属于被排挤的一类,所以他平时也不怎么出声,甚至连崇祯都不知道有这个礼部尚书。

    徐光启苦笑着跪了下来,解释道:“陛下,臣虽然和徐晨有过联系,但在知道他谋反之后,就再也没有书信往来了。陛下若不相信,臣愿告老还乡,以证臣之清白。”

    徐光启心中觉得这简直是天降横祸。他一直以为徐晨是忧国忧民的贤士,在知道徐晨在米脂大范围推广红薯、土豆、玉米三种作物抗旱之后,而且推广面积比他在天津卫做的都要大,他都有打算向朝廷举荐徐晨的想法。

    结果他刚派一个学生去了米脂,那学生就写书信告诉他,徐晨带领大同社造反了。没多久,他又听到了徐晨攻占了延安府,攻占了榆林镇,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和他书信往来的那个徐晨。

    因为有陈子龙的书信,他对于徐晨和大同社的事情,徐光启了解得比天子和其他大臣更深。他知道徐晨和一般的反贼不同,他要带领一群读书人建立大同世界,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读书人追随徐晨。

    不过,徐光启也不看好徐晨的想法,公天下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在王莽改制失败之后,历代的儒生已经彻底放弃了回归三代之治的想法,他也不看好徐晨的未来。

    御史薛国观冷笑一声,讥讽道:“谁知道徐尚书这告老还乡之后是不是想去投靠贼寇?说不定他早就和那反贼徐晨勾结在一起了。”

    崇祯帝也是一脸怀疑地看着徐光启,眼神中充满了警惕。

    这时,韩爌严肃地说道:“陛下,人心隔肚皮,想来徐尚书也不愿意遇到像徐晨这样的叛逆。如果连这都要处罚,现在关中拥有的叛逆何止十万,那是不是要把整个关中的大小官员全部以通匪之罪论处?这样做只怕会引起朝廷上下的恐慌,不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