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驱逐蒙古人与争霸天下的资本 (第2/3页)
出,草原上升起新太阳。
阴山山脉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天际,其脚下则是一片宽阔无垠的草原。微风轻拂,草浪起伏,李应骥骑在一匹矫健的战马上,他勒住缰绳,目光炯炯地看着阴山一带那片肥沃的草原,不禁感慨道:“这片土地如此肥沃,却被蒙古人霸占着,实在是浪费了。”
现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是阴山山脉和库布齐沙漠之间的平原,大致就是后世蒙古后套地区。黄河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在靠近宁夏平原几字形河道处,于灯口和西山嘴之间又分出一条支流,形成套上套的独特地貌。自明朝之后,河套大部分就是指这块地区。
这片地区虽然深入大漠,但并不缺少水源。黄河在这片地区水流极缓,如同一位温柔的母亲,散射出多条天然河流。这些河流就像大地的脉络,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只要稍微修缮水利设施,就可以弄出几百万亩的良田。
清朝官员王同春就在这片地区主持开凿了众多渠道,他先后开凿了义和渠、通济渠、长济渠等多条大型灌溉渠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溉网络。这些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使河套地区大片荒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孙可望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豪情壮志。他下马,从腰间抽出一把刺刀,小心翼翼地翻开上层的草皮。没多少距离,就显露出黑色的土壤。那黑色的土壤,孙可望再次惊叹道:“这是都督农经上记载的最肥沃的黑土地,这种土地种什么长什么,产量比最上等的田地还要高。蒙古人用来放牧,简直是糟蹋了这么上等的良田。难怪都督要我们在这里重建朔方城。”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徐晨连农经都写出来了,每年有小一半的时间都在水利工地上忙碌。
在大同,社员想要进步,不看农经,不懂修水利设施,那进步的速度就比较慢了。
孙可旺虽然现在是骑兵旅长,但他早年间一直给地主打工做佃户,有着丰富的种地经验。对于徐晨写的农经,他能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实践经验,迅速理解其中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看就懂,一懂就会。
从春天开始,大同社就开始在河套屯垦,各旅也有屯垦的任务,而孙可望的骑兵旅任务更加艰巨。他一方面要带领骑兵征讨散落到河套地区的大大小小的蒙古部,另一方面又要带领战士们开垦荒地。
不过,孙可望创造性地把屯垦和战争结合起来,利用骑兵俘虏四周的部落,而后利用这些蒙古人来开垦荒地。充足的劳动力极大地加快了骑兵旅的屯垦效率,骑兵旅在这大半年时间开垦出来了十几万亩土地,修了上百里的水渠,多次受到了大同都督府的表彰。
在消灭了敖汉部落之后,孙可望就要带领骑兵旅在这里修筑城池,开垦荒地。
此刻,他看向敖汉部的残部,就像看着为自己出力的牛马一般。他并不想给他们造成太大的伤亡,只是把他们逼入绝境,希望他们能早日投降。
孙可望对着身旁的一名亲兵说道:“派个人过去,劝降敖汉部落。”亲兵领命而去。
但就在这时,孙可望远远地看着十几名蒙古骑兵缓缓地出现。他们身着破旧的皮甲,骑着瘦弱的马匹,神情疲惫而又惶恐。
领头的那人用带着蒙古口音的汉话道:“敖汉部落向大同军都督请降。”他一边说着,一边下马,跪在地上,双手举过头顶,表示臣服。
孙可望淡然道:“识趣!”
而后带领骑兵去接收敖汉部落的投降。那些敖汉部落的残部,看到孙可望带领着骑兵前来,纷纷放下手中的武器,跪在地上,眼中满是恐惧和绝望。
李应骥也骑着马来到孙可望身边,笑道:“我等现在应该寻找一下,什么地方适合筑造新的朔方城。”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烈日炎炎,草原的天空湛蓝如宝石,但这对牧民来说却是极其恐怖的景色,今年草场生长的速度比往年慢了一倍都不止,养不活这么多牛羊的牧民们只能把自己的牲口低价卖给那些商人,以此来减少损失。
林丹汗也终于得到了敖汉部落的求援信息,他当即部将便带领上三千骑兵前去支援。他们骑着剽悍的蒙古马,挥舞着长刀,本以为能如往日一般在草原上所向披靡。
然而,他们遇到的却是孙可望率领的精锐骑兵。孙可望所部训练有素,战术灵活,在战场上如猛虎下山。蒙古骑兵还未完全展开阵型,就被孙可望的军队分割包围。一场惨烈的厮杀过后,林丹汗骑兵大败而归。大部分的蒙古勇士被俘虏,只有少部分人凭借着精湛的骑术逃了出来。
林丹汗得知此消息后,心急如焚,立刻派人去打探详情。经过一番艰难的侦查,他才惊愕地发现,自己在河套的部落已经被汉人吞并。更让他难以置信的是,在整个河套地区,汉人正在大范围地修筑城池。那些坚固的城墙,仿佛是一道道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