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大宋的幻影与基层抱怨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180章,大宋的幻影与基层抱怨 (第2/3页)

朝的士大夫,也非常向往那个时代。而大同社的地盘也没有宵禁,商业极其发达,和汴京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除此之外,大同社在他们的地盘上大肆建造官营作坊,然后用他们自己人来经营这些作坊,这和宋朝的榷场制度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任何赚钱的生意,大同社都要参上一笔。纺织行业、钢铁行业、炼油行业、水泥厂、造纸厂、车马场,只要是能赚钱的行业,他们就会涉足,一点也不在意什么与民争利的事情。

    而且大同社建立的那个期货交易市场,最开始就是为了方便大同社和民间的商品交易弄出来的交易所。这其实就是宋朝时期扑买制度的翻版,只不过大同社把这个制度扩张了,不仅允许官府对民间,也允许民间对民间,这倒是极大的方便了商贾之间的交易。现在整个山西、陕西都喜欢把自家的商铺设立在延安府,这里成为了整个北方最大的货物交易中心,肤施城能有如此繁华,期货交易市场至少有三分功劳。

    大同社的财政制度也和大宋很相似。大同社不过占据了延安府、榆林府加上一个河套,治下的百姓不过100多万,但他们的收入却有几百万两。在搜刮财富方面,大同社和宋朝一模一样。他们通过各种商业活动和税收政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最重要的是大同社对读书人的待遇也极其优渥。只要读过书,哪怕是童生、秀才,也能在大同社这里找到一份体面且相对优渥的差事。大明哪个县没有几百个穷书生?

    只是以大明朝这漏洞百出的税收体制,根本养活不了多少书生。在大明的北方,只有举人以上,才能过得相对体面一些,但大明的举人能有多少,了不起就是几千人。但秀才、童生是他们的几十上百倍。

    而大同社就不一样了,在徐晨的指导下,大同社以推动生产力发展为核心,哪怕现在还处于手工业阶段,但对社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比封建时代多了十倍。光遍及整个大同社地盘的夫子就有八千人。

    而且大同社官吏待遇同样优厚,读书人当吏员也可以升上去,收入相对丰厚,社会地位也高,还有各个国营作坊的事业编。从大同社建立到现在,吸纳了差不多2万读书人。

    对姜让这种封建时代的官僚来说,这么多吃财政饭的人是难以想象的。这和宋朝的冗官何其相似。

    所以哪怕是大同社强制均田,但在仕林当中他们的声誉却是毁誉参半的。

    一方面,他们占据了道德高地,公开宣称要建立公天下,而建立公田本就是三皇五帝时期建立公天下的标志之一。儒家吹三皇五帝、三代之治几千年了,这时候不好打自己的脸,最多说一下,他们手法太暴虐、太严苛了。

    另一方面,大同社建立的制度也吸引了读书人。能考上举人的读书人能有几个,整个大明朝加起来可能满打满算就是两三千人。

    但百倍的秀才童生他们也想过上体面的生活,这点大明朝是根本做不到,大同社反而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只占据两府之地,大同社就招募了2万读书人。

    要是整个天下都被大同社占据了,他们读书人的好日子那就真降临了。所以仕林当中还有三分的期待,大明要是真完了被大同社接管也不差。

    姜让和刘宗敏两人在街道上悠然漫步,没多久,两人就走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夜市酒馆。

    酒馆外的条街道显然是进行了精心的硬化改造,平坦的水泥马路在路灯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光。

    人行横道被清晰地划分出来,两旁种植着高大的树木,枝叶繁茂,为行人提供了一片清凉的纳凉之地。

    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专门的环卫工人在认真地打扫着街道,他们动作熟练而迅速,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当然这样的清洁也是有代价的,街道两旁的店面每月需要交 100文的垃圾处理费,正是这笔费用保障了街道的整洁卫生。在这里,看不到各种污水横流,也没有垃圾堆积如山的景象,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

    为了多拉客人,酒馆掌柜把桌椅板凳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