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己巳年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188章,己巳年 (第2/3页)

原镇总兵张鸿功听到这话眉头一皱道:“王大人即便有错,好歹以死以报天子,你居然用猪队友来咒骂王大人,是不是太过了?”

    王元雅山西太原人,是张鸿公的老乡。虽然他第一次听到猪队友这个词,但通过这字面也足够让他理解这上面的意思了。而且他也看不惯贺涵,太傲气了,好像这天下除了他之外,就没有一个是对朝廷有用的人才了。

    贺函嘲讽道:“平时袖手,临危一死以报天子,要是他把遵化一线防御好,我等也不用冒着寒风去支援京师了。”

    崇祯继位的第二年,朝廷开始没钱了,难以应付崇祯大手大脚的开销,开源节流就成为了当时大明朝堂的共识了。

    但这年头开源难,大家只能往节流方面想办法,而清点边军的数量是最好的节流方法。

    当时的巡抚王应豸因清汰边饷,结果引发军队不满,遵化就发生兵变。王应豸因此被革职。

    但朝廷没钱就是没钱,下层的兵变也也阻挡不了大明王朝想要节流的想法。

    于是明军将领发现,以前好用的兵变手段不管用了。朝廷对裁剪冗员没商量,朝廷继续派王元雅出任顺天巡抚。他延续清汰冒饷政策,裁减冗余军费,省下多少钱不知道。但此举导致蓟镇防务空虚,削弱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也让地方上的将领们和朝廷离心离德。

    其实袁崇焕曾派参将谢尚政增援蓟镇,但王元雅以“敌情未明”为由拒绝,未重视袁崇焕的预警(袁崇焕死的时候估计很无奈,他两次提醒过朝廷,又提醒地方巡抚,但没人听他)。

    而后就是皇太极率军绕道蒙古,突破大安口、龙井关等长城防线,其实女真人攻坚能力极差。但凡守将有点意志,女真人都攻不进来。

    但偏偏守军因缺饷逃散,将领不满朝廷轻点兵员,军饷到他们手中只剩下一半了,却要他们满额养兵,你朱家还想要爷贴钱给你办事。

    此地不留爷,爷去投女真!

    于是皇太极打上门来的时候,这些将领想也没想直接带领士兵投降。后金迅速攻占潘家口、马兰峪、三屯营等要塞,而后攻破遵化。

    这才有现在的危机。也就是说他不乱搞改革,遵化其实是有可能守得住的,但这就是王朝末日的无奈了,不动会死,动一下死的更快。

    “贺将军,军情如火,我等是不是撇开辎重队先一步进发,好早一日抵达京师。”山西巡抚耿如杞却不想二人发生矛盾,当即转移话题道。

    他们这一路内线行军,加上又是勤王之师,这一路上各县都为他们提供粮草,合适安营扎寨的地方,所以这一路行军的速度非常快,一日接近60里(这个数字可能有点不符合大家对明朝军事常识,但历史上耿如杞他们带着兵马大半个月就从太原走到了京师,行军上千里)

    但让他疑惑的是贺涵一定要带着自己的支重部队,宁愿降低自己的行军速度,也不撇开辎重队。

    贺涵为人孤傲归孤傲,但他是真能打,整个山西行省就没有一个人比他还能打了。要不然他也不会快马加鞭的截住贺涵带他去勤王,靠近京师之后,他们有可能会和女真人野战。

    而大明这些年和女真人野战的胜率可谓是一言难尽,几乎就没胜过一次,不带着精兵猛将在身边,他也不放心。

    最开始他是想让曹文诏去勤王的,但他一听说要去打女真人,而且还是野战,当即就病倒了。

    曹文诏的举动让耿如杞明白,这次去京师极其危险。功大莫过于勤王,连这样的功劳都不要,可见女真人的厉害。

    贺涵听到这话却极其不给面子道:“我不想自己的士兵没死在战场上,反而饿死在行军的道路上了。”

    太原镇总兵张鸿功嘲讽道:“我等此去是勤王,难道地方官员还敢苛待勤王之师?”

    贺函当面嘲讽道:“半年前,某家带着5000大军来支援山西行省。”

    后面的话他虽然没说,但耿如杞两人却知道,这一路上各州县令都没有为秀子云提供粮饷,以至于他在解州敲诈当地大户15万两银子和10万石粮草。

    崇祯二年(1629年)12月2日,直隶。

    北方的天空阴沉沉的,铅灰色的云层仿佛一块巨大的幕布,沉甸甸地压在大地上,让人喘不过气来。凛冽的寒风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呼啸着席卷而过,割在人的脸上生疼。

    官道上,早已被逃难的人群和马车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与绝望,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惊惶。妇女们紧紧地拉着孩子的手,孩子则被吓得哇哇大哭,那尖锐的哭声在嘈杂的人群中显得格外刺耳。时不时,还能听到老人的咳嗽声和年轻人的喘息声。

    此四处都在盛传附近已经出现了鞑子的踪迹。那些关于鞑子烧杀抢掠的恐怖传言,像瘟疫一样在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