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3/3页)
考察写的很多资料,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我等现在正在想办法把其他剩余的资料收集整理好,交给都督。”
洪承畴和刘应遇听了,一时间感叹不已。修水利设施,这可不像一个军阀会做的事情,但却很符合徐晨他们的行事风格。
大同社最开始起家的时候,就是靠打井修水利设施,因此得到了整个米脂县农户的支持。后来他们攻占了延安府,就在整个延安府修水利设施;攻占了榆林城,就在榆林修水利设施;占据了河套,就在河套开荒修水利设施。这已经成为了大同社标志性的动作,只要占据一地,马上就重修当地的水利设施,他们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而后,罗伟带着洪承畴和刘应遇二人来到自己的办公室,热情地给他们两人倒了一杯茶。洪承畴放下茶杯,奇怪地问道:“子瞻兄,现在关中大同社一家独大,你何不趁势融入大同社当中,又何必执着于重民社呢?”
罗伟看着这个熟悉的办公室,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之中。他缓缓说道:“这毕竟是我们事业的起点,我不想重民社就这样消失。还有一点,大同社已经如此强大了,更加需要有人来监督他们。我重组重民社之后,打算参加公民议会,监督大同社的施政。徐先生也非常赞赏我的想法,还私人赞助了我 500两银用来重新组建重民社。”
这话听得洪承畴和刘应遇二人目瞪口呆,感觉就像被天雷击中一样。他们心中不禁疑惑,你们这些结社的人脑袋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光明正大结党营私不说,徐晨作为另一个社的魁首,居然还要资助其他社团来监督自己?这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政治模式啊?怎么和几千年来的惯例完全不一样啊?
洪承畴忽然意识到,徐晨他们是在进行一种全新的政治模式。他以前学的那些经验,在这种新模式面前,成了没用的东西。难怪徐晨对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他是真看不上自己学的那些本事,自然没必要招揽自己了。
洪承畴看着罗伟,觉得自己有必要充实一下自己。他想了想,认真地说道:“我也想要了解这社团内情。”
洪承畴少年成名,24岁就考上进士,进入了大明的官场,几十年下来反而对民间社团不甚了解,毕竟他也没这个时间,但现在大同社显然想要重新制定天下的规则,他既然想加入大同社,自然要对这新规则有所了解。
洪承畴道:“徐先生建立公天下的意愿,我是相信的。但这天下毕竟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私天下,现在所谓的公天下都只是神话传说了。子瞻兄,能不能说一说徐先生到底是怎么个想法?”
罗伟清了清嗓子,说道:“这点徐先生倒是和我说过,想要建立公天下的第一步,就是反皇权,天子把天下看成私产,这就是公天下最大的敌人。”
洪承畴点头,这话他倒认可,任何一个天子都不会允许这样大逆不道之言,当年太祖皇帝连孟子的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样的话都听不得。
罗伟继续道:“第二就是要消灭依附皇权建立的士绅官员体系。”
“徐先生说想战胜士绅官员,就必须要依靠天下的百姓,这也是徐先生组建大同社和抗旱会的原因。
徐先生就是要用共同的理念组织起天下最庞大的两个人群——工匠和农户,带领他们一起反抗皇权。而现在皇权的支持者是天下的地主士绅,所以徐先生才会毫不留情地清洗整个关中的地主士绅阶级,他们就是公天下最大的敌人。”
洪承畴听了,沉默良久。一个英雄或者是枭雄,想要成为天下至尊而造反,他能理解。但一个人有当皇帝的实力却不当皇帝,他就有点很难理解了。他沉吟了许久,缓缓问道:“天子与地主士绅共天下,我能理解,但大同社要和农户、工匠共天下,某很难理解这样的天下该是什么样子。
朱家的子孙也不过十几万人,就已经压得天下的百姓喘不过气来。而农户和工匠是这天下的基石,基石之所以为基石,就是因为他们数量庞大。某很难想象一个朝廷如何把如此数量庞大的百姓变成共天下的群体?他们如何发声?如何制定有利他们的政策?同时朝廷又怎么圈养得起如此庞大的人群?这天下农户何其多,这不是十几万人、百万人,而是千万人、万万人。”
罗伟笑着回答道:“朝廷为什么要要养农户和工匠,这千百年来他们难道不是自己养活了自己,养活了天子和朝廷的文武百官。”
洪承畴皱了皱眉头,说道:“朝廷不给他们利益,这又怎么能说和农户工匠共天下?这不是欺世盗名吗?”
罗伟耐心地解释道:“公民议会就是农户和工匠行使政治权利的地方。至于经济上的利益,在大同社治下,公民可以见官不拜,没有徭役,朝廷还要负责他们孩童的启蒙。你说这些公民的待遇比得上比不上朝廷的秀才?”
洪承畴惊愕地说道:“可以一比。”他以前还真没这样想过,但现在想来,大同社原本治下的公民那不就是百万的秀才吗?现在关中的百姓待遇能比得上秀才,这样说他们是共天下的对象还真不算错。
“我今日才知道徐先生心中有天地,徐先生的文章我要好好的拜读,学习一番。”洪承畴感慨地说道。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