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各怀鬼胎与强大的组织体系 (第2/3页)
拧成一股绳,才能有一线生机。”
马世龙等人听了,缓缓点头,都是千年的狐狸,谁还不了解谁,朝廷的文官一向自私自利、靠不住,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卖他们,确实是大概率的事情。
若不想被文人出卖,他们这些武人就必须联盟起来,必要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利益,要把朝廷这些文官出卖。
吴襄见众人认同,便继续说道:“我等先要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大同军实力强大,不是我等能够战胜的,京城也守不住了。”
这话虽然让人感到无比丧气,但对比双方的实力,他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残酷的现实。营帐内一时寂静无声,众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无奈和沮丧。
吴襄清了清嗓子,接着说道:“我等的第一要务是保住性命,而后是保住家丁,最后才是钱财土地。当然,如果大同社愿意接纳我等,那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了。”
侯世禄缓缓摇头,面露悲观之色:“这基本上不可能。大同军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朝廷被他们俘虏的武将,哪怕被任用,最多也只是成为教官。只有贺虎城等人在西域领兵,那也是极为特殊的例子。”
马世龙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徐晨有强大的大同军,根本看不上我们这些将门和家丁。他连地方的大族士绅都要拆得干干净净,更不会把我们放在眼里了。”
这就是他们最无奈的地方,京营不顶用,朝廷只能用他们这些将门,所以他们只要家丁还在,哪怕是把他们贬官了,朝廷为了局势还会重新起用他们,家丁是他们在朝廷的底气。但人家大同社有更能打的大同军,根本不需要他们,他们投靠无门。
吴襄说道:“我等不能坐以待毙,当派出使者与大同军谈判,可以让出京城为条件,让大同军允许我等前往江南,或许能让我们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马世龙摇头道:“徐晨不是傻子,这种条件他不可能答应。”
侯世禄无奈地说:“谈判需要本钱,可我等哪来的本钱?徐晨攻占北方之后,下一步肯定会对江南动手,他是不会轻易允许我等前往江南的。”
吴襄严肃道:“我等和大同军并非没有谈判的资本。我们手中有京城和10万大军,这就是最大的筹码。大同军再厉害,但想要攻克一座有10万士兵驻守的城池,伤亡定然不小。他们也会权衡利弊,这就是我等谈判的资本。”
“当初徐晨愿意以千石粮食放了贺虎臣他们,可见他是真看不上我等,认为我们这些将门还没有十几万石粮食重要。”
马世龙摸着下巴,沉思片刻后说道:“想要让大同军重视我们的谈判,就得展现出我们的实力。我认为良乡是一个好地方,如果能在此阻击大同军一段时间,给大同军造成巨大伤亡,让他们见识到我们的厉害,徐晨自然知道我等不可欺,这样就能为谈判增加筹码。土地拿不回来也就算了,但家丁一定要保住,这是我们的根基所在,要不然我等局便去了江南,那也只是虎落平阳。”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最终决定,在京师前面的良乡县派精锐的力量和火炮,全力阻击大同军。
他们要让大同军看到他们的实力,为接下来的谈判争取更多的筹码。
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1月 2日,凛冽的寒风席卷着直隶的大地,但有一首歌谣却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这片土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大同,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大同,大同来了分田地。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大同。分田地,不当差,大家快活过一场。”
自从大同军踏上直隶的土地,这首简单直白的大同分田歌便在乡村间传唱开来。
起初,只是几个零星的地方有人哼唱,然而,就像星火遇上了干燥的柴草,这首歌谣很快便以燎原之势,传遍了整个直隶的乡村。
对于直隶的百姓来说,这首歌谣就像是黑暗中的明灯,让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唱着歌,发泄对地主士绅压榨的不满,盼望着大同军能早日打到自己的家乡,把那些大户的土地分了,让自己也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安稳的日子。
而那些直隶的地主士绅们,则陷入了惶恐不安的状态。传说中的大同军终于来到了他们的地盘,看着那些平日里被他们欺压的“泥腿子”们唱着分田歌,眼中还带着幸灾乐祸的意味,他们既愤怒又害怕。
偏偏网络的手段他们都不敢,哪家的小子用鞭子佃户,以前他们咬牙就忍了,现在这些人会说:“打吧,打吧,你们没几天好日子过了,等大同军来了全给你们拉清单,今天的鞭子俺全记得,迟早会打回去。”
面对这种情况,乡下的地主士绅只能召回子嗣躲在家中,他们就像在即将沉没的大船上的老鼠,无路可逃,只能死死的躲在自己认为最安全的地方。
顺德府,巨鹿县,王家村。
这是大明北方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