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轨道热潮与今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327章,轨道热潮与今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 (第2/3页)

,你们也就这点格局。现在哪儿赚不到钱,非要在工匠身上扣这几文钱。本来我打算找你们共举大事,现在看来,你们不过是见小利而忘义之辈,算了吧。”

    田然好奇地问道:“高掌柜是女中豪杰,不知道你又想做何等大事?”

    高兰英傲然地挺直了腰板,说道:“现在天下最赚钱的买卖,除了蒸汽作坊,就属建轨道业。现在整个关中到处都在传唱‘轨道一通黄金万两’。从关中跑向洛阳的轨道马车,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用这样的轨道马车把长安的货物运到洛阳,每百里运费三两银,一半都是利润。长安到洛阳的轨道马车,最多 5年就能回本,剩下的全是赚的。更重要的是,修筑轨道马车能快速运兵运货,利国利民又利己,这才是真正的多赢,不比你们扣那几文银子强多了?”

    孔晨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说道:“轨道赚钱,关中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这是大同社赚的钱。高掌柜虽然在大同社有点关系,但只怕也没本事独立承包一段轨道吧。”

    其实,轨道赚钱关中的人都清楚,但敢涉足这个行业的没几个。一方面,投入实在太大,一里轨道就要花几千两银,大同社修了几千里轨道,花费几百万两,再加上沿途修建车站、仓库的费用,投入了上千万两。如此巨大的投资,让他们有自知之明,不敢轻易进入。另一方面,修路向来是朝廷的事,他们也没想过自己有资格涉足这个产业。

    高兰英自信地笑道:“事在人为。现在轨道赚钱,我们知道,大同社官员也知道。扬州知府想修轨道,山西、直隶、河南的官员都申请修筑轨道。大同社光北方就有几百个州县,这么多府县需要轨道,他们哪修得过来?这就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有钱,大同社官员有权,双方联合起来修轨道,轨道一通,我们就有了一份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有人质疑道:“事情会有这么简单,都督会允许我们建设轨道?”

    高兰英冷哼一声,说道:“你以为有多难?我们出钱修轨道,能快速运兵运货,地方官员能有政绩,我们能赚钱,当地的百姓还有一份差,这对大家都有利。只要我们联合大同社员推动,怎么会不成功?”

    田然等人对视了一眼,眼中都燃起了炽热的火焰。如果真能推动民间修轨道,那可就有了稳定的财源。这轨道行业天然具有垄断性,轨道建好后就能躺着收钱,不像其他行业,现在赚钱,过几年就难说了。

    现在他们赚了钱,不能把钱投到田地上,谁敢购买土地,就会遭受到元首府毫不留情的镇压,但其他行业又不像种地那样旱涝保收。这些商贾内心是想置办一份铁杆庄家,哪怕后世子孙愚钝,靠着这份铁杆,也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和建造轨道显然就是非常适合的铁杆庄稼。

    姜瑄急切地问道:“那我们要联合修建哪段轨道?”

    高兰英胸有成竹地说:“就修洛阳到高迪段的轨道,一直修到海边。这样,海贸的货物就能通过这段轨道进入中原,再到关中。海商利润高,这段轨道修好,整个北方海贸的货物都得经过我们的轨道进入中原腹地。”

    孔晨皱着眉头,担忧道:“我们虽然有些钱,但一下子要修上千里的轨道,这沿路的土地怎么征调?江南河道多,又要修多少桥梁?”

    高兰英笑着解释道:“想在扬州修轨道,自然少不了扬州府衙帮助。让他们占一部分股份,帮我们完成土地征调。至于钱财,我们可以通过股市筹集,就用河套商社的模式。凭我们关中商家的力量,还修不了一条千里长的轨道?”

    田然激动地一拍桌子,说道:“高掌柜不愧是女中豪杰,这门生意我们联合起来做了。”

    众人纷纷点头,只需要打通了官府的渠道,那这份买卖就可以做,轨道虽然投入高,但胜在稳定,他们看中的就是这份稳定,作坊能倒闭,但是轨道却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消失。

    大同八年 11月 7日。

    直隶,通州郊外,寒风凛冽,此时北地的清晨已然开始降霜,那些小水坑已经有薄薄的冰层。

    徐晨带着一些亲卫来到了通州的郊外,而此时他眼前却是一个周长几十里的湖泊,湖泊水光粼粼反射着清晨的阳光,有不少野鸭水鸟在其中游荡。

    郭铭看着眼前的湖泊道:“要不是傅山果断,以这里为泄洪区,只怕整个京城十几个州县都要沦为泽国了。”

    他们也想不到几个月前的雨会下的那么长,即便他们决定了泄洪,依旧下了一个月,原本他们只打算用十几个村镇作为泄洪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淹掉了大半个县,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要是不在通州这里卸掉洪水,直隶十几个州县都会被淹。

    徐晨道:“这次直隶有多少人遭灾?”

    郭铭苦笑道:“大半个直隶都受这场雨水影响,出现减产,几百万人遭灾,总理大臣府已经减免了直隶田税,但还是有十几万农户颗粒无收,现在只能由总理大臣府救济,山洪淹没了三个村庄,有上千百姓死在这场洪灾当中。”

    这个死亡数字放到后世,那就是轰动全国的特大灾害,但在这个时代人命不值钱,一场波及大半个行省的洪灾,最终却只死了上千人,这已经比所有人预料都要好了。

    徐晨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吸取这一次事件的教训,修缮各地的河堤,这片地区已经成了湖泊,干脆就保留下来,作为泄洪区。”

    郭铭皱眉头道:“当地十几万百姓该如何安置?”

    北方的粮食一向紧缺,少了十几万的农户,就相当于多了上百万石口粮的消耗。

    徐晨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