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简化科举与陷入绝境的金国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331章,简化科举与陷入绝境的金国 (第1/3页)

    说完官员制度之事,蒋乡权向徐晨汇报:“都督,这段时间有不少读书人上书,说咱们大同社已然立国,应当开科取士,以此来填补我大同社官员不足的困境。”

    刘永在一旁附和道:“现在政务繁多,的确是要选拔一些人才。”

    大同社虽然有大量军官参加政务培训班,转型成为文官,但徐晨按照近现代化政府模式建设朝廷,所需官员数量庞大,再加上前一年扩张猛烈,原本储备的官员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大同社

    徐晨道:“科举是要开,但不能像大明那样,只考八股文,这样开科举,除了培养出一些书呆子,对国家、对社会根本毫无益处。”

    李文兵点头赞同:“元首此言有理。大明那些官员哪个不是饱读诗书、精通八股?但他们贪污受贿倒是一把好手,处理政务却基本推脱给师爷,或者干脆不处理。当年米脂县令齐绍光,整日游山玩水,除了收税啥都不干,最后米脂的政务还是咱们大同社接管过来的。”

    当年他们还没占领米脂县的时候,李文兵就在大同报社帮人端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你找衙门的人要付钱,而且官员看的不是双方的道理,都是双方谁给的钱多谁胜诉,最后案子没断清就不说,官员吃完原告吃被告,弄的米脂的百姓根本不敢去告状。

    齐绍光还自明得意,认为在他治理下,米脂政通人和,但实际上大家只是知道去县衙根本不可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刘永点头道:“会写八股文和懂处理政务完全是两回事,我大同社不需要请一些老爷回来。”

    眼前这批大同社的高层,虽然大多是读书人,也有秀才功名,但他们并非科举的受益者,自然对八股文没什么好感。而且科举虽名字未变,历朝历代的内容却不断变化,如今建立新朝,徐晨想换考核方式,大家也能理解。

    至于读书人的意见不重要,哪朝哪代读书人不是跟着朝廷的科举变的。

    蒋乡泉问道:“元首,你想用何种方式来考科举?”

    徐晨思索片刻,说道:“人才都是历练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只要能识文认字、有一定算数功底的人,都可以当吏员。所以咱们大同社不效仿历代王朝每年只选几百人,而是简化考核难度,扩张科举的人数,把科举可以下放到州县,只要他们缺官吏,就可以公示让本县的人去考科举,考中了就可以当吏员,让他们先在基层历练,一级一级晋升,这样自然能历练出干练的人才。”

    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限制门阀的扩张,一级一级的升上去,等你上去了,最大的好处就是拉长了时间,父辈早退休了,即便还没退也非常考验接班的技巧,增加了他们的难度。

    李文兵皱起眉头:“元首,如果把考核官吏的权力下放给县衙,只怕要不了多久官吏数量会急剧膨胀,只怕要不了多久,我大同社就会变得和大宋一样,冗员,冗官,冗费。”

    徐晨早有考虑:“那就限定官员,限制好每个县的官吏数量,防止膨胀。”

    ~~~~~~~~~~~~~~~~~~~~~~~~~~~~~~~~~~~~~~~~~~~~~~~~~

    现在大同社当中合法拥有庞大财产的人根本不多,至于限制家人在属地经商,大同社的官员变动太快了,经常是今年在关中做事,明年就调到中原去,人员调动频繁,对他们基本上没什么影响。

    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大同社员还保持着革命热情,加上有徐晨等人起带头的表率作用,大部分的社员都是认可这个决议,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有一部分人不满,但也不敢表达出来。

    对于京城的其他读书人来说,则非常震撼,这一决议显示出大同社毫无私心,连大同社财产都能公示。张溥他们甚至看到徐晨的家产情况。

    有三万多两存款,没有田产和房屋,元首每月三百二十两俸禄,年收入 3820两,还有每年 2200的功臣年金以及书稿稿费,各项收入加起来每年收入在一万两上下,每一笔都记载得清清楚楚。

    张溥等人极为震撼,常言道“天家无私”,徐晨真真切切把自己当作官员,而非君主,他有自己的俸禄,甚至连功臣年金都有,他的身份是大同社的功臣,而不是大同社的君主。

    他有帝王的权利,但没有帝王的地位,徐晨的身份和刘永等人没有区别,这个元首之位不属于徐晨,也不属于徐氏,徐晨可以当,其他人也可以当,这对于非常讲究名正言顺的华夏文明来说非常重要。

    京城不少学社都在褒扬徐晨他们的举动,认为此举完善了公天下的制度,三代之治将会重现天下,一个盛世即将开启。

    而后热情的向元首府建言建策,想凭借自己的才能完善公天下制度,元首之位就在那里,彼可取而代之,大家参政议政的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

    而对南明来说就不是好消息了,要是南方的读书人都知道,他们不但可以当总理大臣,甚至还能当元首,南明的根基只怕都要垮掉。

    更不要说双方的待遇也是天差地别,大明一个县的县令一年的俸禄只有40多两,而在大同社这差不多只相当于一个县令两个月的俸禄,更关键的是大同社物价低,就按粮食的价格来算,大同社县令的俸禄相当于江南60多两,光这俸禄就足够很多读书人认可大同社,更不要说大同社还有其他的福利待遇了。

    张溥沉着脸说:“朝廷是时候要改变了,不然江南的半壁江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