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湖广的税收到弘光10年 (第2/3页)
一半,土豆,红薯也因为提前收割,产量减少到只有原本的七成,唯一了可自慰的地方就是南阳没有受旱灾,蝗灾的影响,实现丰收,粮食比去年增产了一成,加上湖广购买的粮食,南阳府可以向中原输送350万石粮食。
而另一个好消息则是从江淮地区传来的。江淮地区几乎不受这次旱灾蝗灾的影响,扬州知府向徐晨报捷,称夏粮大丰收。
扬州的土地本就平坦,河道众多,由于大范围使用抽水机浇地,用鸟粪石肥地,粮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普遍增产三成以上。
光今年夏收,扬州的粮食就增产了300余万石,秋收更是有望增产上千万石,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消息,北方这几十年灾害连绵,已经很少出现这种生产三成以上的大丰收的消息了,这些粮食让徐晨松了一口气。
今年关中的粮食受蝗灾影响,但有扬州的丰收来填补空缺,总体来说北方的形势还在可控范围内。
现在只要等这批蝗虫死掉,大范围摧毁蝗虫的产卵地,秋收的粮食应该还能保住。
明年只要不像今年这样极端,旱灾叠加蝗灾,凭借大同社不计代价的修复北方的水利系统,北方的粮食产量应该会处于增长区间。只要组织力得当,天灾还是可控的。
“元首,洪承畴前来,说是有捷报想要亲手交给你。”高磊匆匆走进帐篷,向徐晨汇报道。
“请他进来。”徐晨一脸疑惑,如今这个时候,南阳地区能有什么捷报传来呢?
不一会儿,洪承畴脚步匆匆地走进帐篷,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说道:“元首,襄阳大捷!我军团长李国栋,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在大巴山区歼灭了2000明军,把我军的根据地扩充到200多个村,现在已经有十几万百姓,正规军有1500人,民兵有8000余人。”
徐晨听到胜利赞许道:“这李国栋倒是一员将才,他们的根据地扩大。湖广的士绅应该可以安静一段时间了。”
襄阳根据地的建立,倒算是一个意外之喜,高大壮他们当初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挟左良玉和湖广当地的士绅,要他们把湖广的粮食输送到中原。
不然,湖广的地主士绅虽然贪财,但也不至于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还把粮食卖给大同军。
这两年他们之所以老实,每年卖两三百万石粮食到大同社来,一方面是因为徐晨给出的粮食价格高,另一方面则是李国栋他们的军队形成了威慑,他们担心不卖粮食给大同军,大同军会直接南下。
可能是这两年湖广水师逐步成型,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左良玉与湖广乡勇数量增加,认为自己和大同军有一战之力。
加上今年大同社遭遇了一连串的灾难,先是旱灾,6月开始闹蝗灾,接着又是鼠疫,整个北方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赈灾上面。
左良玉觉得机会来了,他早就把湖广看成了自己的地盘,大同军在他的地盘上扎根,对他来说就像眼中钉、肉中刺。
这次北方遭灾,他认为大同社根本没有能力威胁湖广,于是他主力布防汉水一线,防备第三师主力。
同时调集了5000精锐士兵,分成五路,包围了大同军在大巴山的根据地,想彻底拔除这颗“钉子”。
面对左良玉的进攻,李国栋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果断放弃了外围的根据地,以此吸引左良玉的军队。深入山区,然后集中兵力,利用地势,一举歼灭了两股明军。
左良玉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得不敢继续深入,马上退兵,李国栋则趁机扩张了根据地,占据广襄,谷府附近有200多个村落。根据地的百姓也增加到了十几万。
洪承畴笑着建议道:“高师长认为明军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我军已经在大巴山建立了根据地,当可内外合击,进攻湖广,把大明的势力拦腰斩断,属下也认为这是好机会,所以想要请求元首允许我等进攻湖广的左良玉部。”
徐晨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洪承畴知道徐晨担忧什么道:“元首,北方局势差,但湖广情况比北方更差。这两年北方虽然遭灾,湖广粮食也有一定减产。偏偏左良玉扩军到五万余人,湖广也有好几万乡勇,粮食减产又要养活十几万大军,湖广的地主士绅又不愿意减少自己的收入,都是死命压榨当地的农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