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三月三,龙抬头,满城鞑子不留头 (第2/3页)
女真人地盘不如蒙古人大,人口不如蒙古人多,想要有优待就必须显示出武力了。
如果女真人能在盛京给大同军造成重大的伤亡,大同军就不会越过盛京继续追杀女真人的残部,甚至还有可能招抚他们,毕竟盛京已经是辽东唯一有价值的城池了,再北就是蛮荒之地了。
辽东再重要也重要不过江南,在江南没有统一之前,皇太极也不认为徐晨会不断地把兵力和资源投入到辽东这块蛮荒之地。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二月七日。
盛京皇宫内,气氛肃穆而庄重。皇太极高坐在崇政殿的宝座之上,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今日,他要宣布一项重要的决定。
“朕今日升安乐州为陪都。”皇太极的声音洪亮而沉稳,在大殿中回荡。八旗旗主和贝勒王爷们倒也不惊讶,大家都知道,陪都的设立,这是金国的后路。
“着多尔衮为陪都将军,统领正白旗、镶白旗两旗兵马即刻前往安乐州。”皇太极的目光落在了多尔衮身上,多尔衮算是女真人当中政治素养最高的人,希望他能为女真人保留火种。
多尔衮心中一震,他没想到任命会这么快。他迅速整理了思绪,上前一步,单膝跪地,抱拳说道:“臣弟领旨!”
而坐在一旁的代善则压抑怒火了,陪都设想是他提出来的却没想到被多尔衮摘桃子了。
豪格也是满脸不服气,陪都将军也就算了,关键是皇太极把多尔衮定为金国下一任继承人,他才是皇长子。
十二月十日,多尔衮开始着手准备出征事宜。他亲自到正白旗和镶黄旗的营地,检查士兵们的装备和物资。同时,他也安排好了几万家眷的随行事宜,确保他们的安全和生活。
十二月十七日,寒风凛冽,多尔衮带领着两旗士兵和几万家眷抵达安乐州,多尔衮下令大军进驻安乐,安营扎寨。他亲自巡视营地,查看士兵们的住宿和饮食情况,安抚着士兵和家眷们的情绪。
夜晚,多尔衮独自站在营帐外,望着辽东的方向,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与十五弟多铎一起征战的日子,想起了他们兄弟情谊。“多铎,我该如何是好?”他喃喃自语道。
十二月二十三日,多尔衮带领正白旗士兵从安乐出发,一路向东,一直来到了图门江以北。
冬日的图门江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横亘在眼前。越过这条江,就进入了朝鲜的境内。
多尔衮勒住缰绳,站在江边,却不敢继续前进。他的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他担心继续前进会陷入危险,甚至有可能把大同军引到安乐;另一方面他又不忍放弃营救十五弟的机会。
他不断地派人打探多铎的消息,只可惜探马进入朝鲜境内就会消失,根本探查不出什么有用的信息。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朝鲜,孤山岭。
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划过朝鲜孤山岭,大同军营地中,中军大帐的帐帘被猛地掀开,张献忠裹着一身寒气大步流星地走进营帐。
张献忠快速走到主帅位置坐下,刚毅的脸上满是不耐烦,他双手撑在桌子上,大声问道:“多尔衮那个窝囊废,有没有向朝鲜前进一步?”
这段时间,多尔衮大军滞留在朝鲜国境外,就像一根刺扎在张献忠的心头。起初,多尔衮带着两旗士兵前往安乐的时候,张献大喜,这多尔衮与多铎一母同胞,关系亲密,此次必然是为救多铎而来。他满心期待着一场大战,将这股金军一网打尽。
然而,后面多尔衮只带了正白旗一旗女真人前来救援,张献忠虽有些失望,但也觉得蚊子再小也是肉。一次歼灭了女真人两旗精锐,重创了金国,也算是为下一步进攻盛京打下了基础。
可谁能想到,多尔衮带着几千人在朝鲜的边境线上安营扎寨,一连四五天都不再前进一步。
这可把张献忠气坏道:“真是个废物,想救自己的亲弟弟又贪生怕死,不敢再前进一步,这样进又不进,退又不退,简直坏了我的大事!”他气得一拳砸在桌子上,桌上的茶杯都被震得跳了起来。
尚可喜连忙点头,毕恭毕敬地说道:“还是一步没前进,正白旗依旧驻扎在宽甸地区。他们的营帐排列整齐,周围设有防御工事,看样子短期内没有要行动的迹象。”
张献忠靠在椅子上,双手抱胸,陷入了沉思。原本他想着能将多尔衮的大军一举歼灭,结果大鱼没钓到,只钓到一条小鱼,这已经够让他恼火的了,现在这条小鱼还不上钩,实在是让人头疼。
张存孟笑道:“都督,要不安去宽甸,去会会多尔衮。”
他带领第九师刚来朝鲜,正是想建功立业的时候。
尚可喜摇头道:“宽甸广大,适合骑兵驰骋,而且那也是女真人的老巢,多尔衮熟悉地利,将军很难包围正白旗。”
“不管了,让兄弟们先休整休整几日,把这个年先过了。”张献忠挥了挥手,“等新年一过,我军再彻底把多铎部歼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