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皇商与郑芝龙最宝贵的遗产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375章,皇商与郑芝龙最宝贵的遗产 (第2/3页)

他们经商,天见可怜,朝廷第一次正视他们的需求。

    侯恂话锋一转,继续道:“但朝廷给你们这个身份是为了做事的,尔等一年上交500万两银子,能不能做到!”

    听到这个数字,众人内心一阵哀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愁容。果然这皇商不好当。

    钱掌柜硬着头皮站出来,诚恳地说道:“阁老,我等不敢欺瞒您,海上贸易虽然利润高,但风险也极大,路上会遇到海盗,去外域遇到那些不讲理的贵族官员,可能就会血本无归,甚至连我等人都回不来,还会遇到风暴,人货全失,风险极大。

    尤其是这两年,北方的大同社也开海,北方的朝鲜、日本、琉球等国贸易都被北方海商垄断,我等的利润已经不如前两年了。”

    侯恂皱起眉头质问道:“金陵十三行他们光进行北方的贸易一年也能给朝廷上供500万两银子,你们占着整个南海怎么连500万两都拿不出来?”

    海外贸易有多赚钱,他来到江南之后就知道了,这些江南的富商一个个真是富可敌国,侯家在北方也算是豪门大户,但家产在江南连个中等人家都比不上,天下财富大半集中在江南此言不虚。

    一个海商小心翼翼地解释道:“外面虽然疯传郑芝龙一年赚了上千万两银子,但这只是传闻,我等又不能像金陵十三行一样垄断北方的贸易,整个南洋的贸易是江南一起在做,我等只能占据很小的一部分。”

    另一个海商哀嚎道:“阁老,整个南洋诸国加起来,那也比不上北方贸易的一根毫毛啊,我等怎么可能和金陵十三行比。”

    都说他们这些海商赚钱,他们赚钱不假,但这都是拿命去换的,他们还羡慕金陵十三行,他们开海船去几千里外的南洋交易,一路上又是海盗,又是风暴,十艘海船去南洋就一两艘回不来,那里像十三行,开过十几里的长江就可以贸易,利润虽然不如他们大,但周转快,货物量大,贸易量也大。

    钱掌柜小声道:“如果阁老允许我等也向北方贸易,或许这500万两银子能拿的出来。”

    侯恂脸色难看,他当然清楚大同社为什么有钱,那里面的银子说不定还有他家的一份。

    商贾看到侯恂脸色难看,又急忙解释道:“现在整个天下就大同社最有钱,他们花起钱来也毫不吝啬,这些年南洋最大宗的贸易,就是粮食贸易。以前我等去南洋,只能带回少量的货物,但现在装满粮食做压仓,利润能提升三成。”

    以前他们还是能去北方贸易的,但郑芝龙因为日本航线的问题,和大同社闹翻了,长江航线又被十三行控制,他们敢去连人带货都会消失。

    侯恂沉思片刻,说道:“好,老夫答应你们除了军事物资之外,你们其他外贸到北方的货物不受限制。”

    “如此我等一年可为朝廷赚500万两。”钱掌柜咬了咬牙,最终答应下来了。

    自此侯恂在泉州顺利接管了郑芝龙的船队,这些海商也有皇商的名头保护。

    几天后,史可法也从金陵匆匆赶过来。侯恂看着史可法,严肃地说道:“郑芝龙已经为朝廷打好基础,你组建市舶司,每艘出海的海船,发放税旗,一艘海船收3000银子,一年当可收500万两银子的税,这是朝廷最重要的税收,这笔钱收上来了相当于一个行省的农户不用加税,所以你责任重大,万万不能被当地的士绅给欺骗了。”

    史可法听到可以为一个行省的百姓减少负担,顿时感觉自己肩上责任重大,他挺直胸膛,坚定地说道:“阁老放心,下官定不会让朝廷失望。”

    而后他对吴三桂道:“长伯你在海上遇到没有市舶司税旗的船,不要客气,遇到一艘没收一艘,赶逃的商船,一律击沉。”

    吴三桂道:“遵命!”

    侯恂又叮嘱道:“你和长伯多合作,福建的税收超过千万两,关乎到朝廷能不能生存下去的根本。”

    “遵命!”两人行礼道。

    大同十一年(公元 1635年)二月二十七日,扬州。

    晴空万里,气温开始回升,树木开始冒绿芽,地面的青草也开始冒出来,扬州附近的农户,牵着耕牛,扛着犁给自己田地翻耕。

    而扬州城内却是人潮涌动,商队川流不息,开海之后,扬州就成了整个北方最重要的贸易城市,海量的贸易又带动当地手工业的发展。

    再加上大同社,建设轨道,水渠,道理,带动大量的基础设施建,现在扬州几乎每个月都有水泥厂,砖窑厂,矿石场等作坊兴办,纺织行业更是成为了热潮,扬州城一连弄了两个纺织工业区,依旧被填满,现在正在建设第三个纺织工业区。

    此时扬州城当中工匠的数量超过三十万,扬州城已经成一座盐商富户为主的消费城市,快速的转变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