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实力足够了,该驱逐洋人了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376章,实力足够了,该驱逐洋人了 (第1/3页)

    大同十一年(公元 1635年)二月二十日,河南行省,考兰县。

    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中,飘着朵朵如棉絮般的白云,冬日的寒气尚未完全消散,清晨的空气依旧带着丝丝阴冷,唯有那暖烘烘的太阳洒下光芒,照在人身上,才让人感到些许惬意。

    在这晴朗的天空之下,中原大地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农耕景象。百姓们牵着耕牛,扛着犁头,陆陆续续走向自家的田地。全家老小都集中在田地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年轻力壮的男子们手持缰绳,吆喝着耕牛,熟练地驾驭着犁头,在田地里来回翻耕,坚实的土地在他们的努力下被翻开,露出湿润的土壤。

    而跟在后面的妇孺孩童们,则手持耙子,仔细地将大块的土壤打碎,让土地变得更加松软,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好准备。

    这两年,旱灾、蝗灾不断肆虐着中原大地,然而在大同社的组织和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扛过了一场又一场的灾害。土地进行了重新分配,每户人家都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到手的粮食也逐渐增多。

    每年夏收和秋收时节,抗旱会都会组织农具下乡、布匹下乡的活动。两三年的时间里,农户们用了半辈子的旧犁、镰刀、锄头,都被换成了崭新的农具。这些新农具不仅更加锋利耐用,而且使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现在,年轻的小伙子们磨镰刀时,再也不会被父辈们责骂了。

    过年的时候,家里那些缝缝补补穿了十几年的旧衣服,终于可以换成一身没有补丁的新衣。

    孩子们穿着崭新的衣服,在村子里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村庄。农户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期待和希望,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村落不远处的围墙和墙壁上,醒目地写着一些宣传标语。“勤洗手,喝开水,不生病”,还有“蝗神不可靠,灭蝗靠大家”等等标语。

    而在村外的黄河大堤旁,朱之极带着徐晨来到一块滩涂地上。他手持铁锹,用力地插入土中,挖出一锹带着沙石的土,然后将土块打碎。

    他指着一些乳白色的颗粒地对徐晨说道:“元首您看,今年滩涂地的蝗虫卵数量明显减少,只有去年的一成多。这说明我们的灭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徐晨皱着眉头,仔细地观察着那些蝗虫卵,心中却并不轻松。虽然蝗虫卵的数量减少了,但只要天气条件适宜,蝗虫依然有可能大规模爆发。

    他忧虑地说道:“现在也为数不少,等天气热起来,中原各地不是又要爆发蝗灾。”

    朱之极苦笑道:“元首,想要彻底平定蝗灾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如果今年中原没有干旱,这些虫卵大半存活不下,即便爆发蝗灾也是小规模的,很容易解决。

    但如果天气继续这样干旱下去,关中、山西、中原,到处都是适合蝗虫产卵的栖息地,今年各地应该会爆发小规模的蝗灾。不过,只要我们处理得当,不会再像前两年那样造成巨大的损失。”

    徐晨的内心充满了苦涩。小冰河时期的气候异常,旱灾频繁发生,想要中原不爆发旱灾极难。

    历史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之所以能够多次死灰复燃,就是因为中原地区旱灾连绵不绝,导致大量流民产生,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加入起义军。

    看来还是要想办法加快中原的移民,把旱灾严重地区村落的农户迁移到辽东去。

    去年,辽东迁移了上万户人口,沿着水源最丰沛的辽河两边建立了几十个村落。这些移民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恢复辽东的农业生产。他们开垦荒地、种植庄稼,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站稳了脚跟。

    孙可望向元首府提出请求,希望加大对辽东迁移人口的数量,并且提出以军屯加快辽东开发进度的想法。

    徐晨经过深思熟虑后,同意了孙可望的建议,增了两个屯垦师的编制,现在在中原各地招兵,准备将他们迁移到辽东去。

    徐晨坚定地对朱之极说道:“你们治蝗总督府继续主抓灭蝗,上苍想要让这些蝗虫活下来,但我们不允许。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控制住蝗灾的爆发,保护好百姓的庄稼和生活。”

    朱之极郑重地行了一个礼,说道:“元首放心,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完成灭蝗任务。”

    “元首,有紧急情报需要您去处理。”一名侍从匆匆跑来道。

    徐晨马上赶往黄河工地的元首大帐。

    大帐内,洪承畴早已等候多时。看到徐晨进来,他急忙上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