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工匠文化与工匠生活 (第2/3页)
之后,组织了整个大同社范围内纺织大匠,对纺织印染等各个工序的技术工匠,制定了标准,评定了等级。
总共有4个等级,分别是初级,中级,高级,大匠级。而后这套评级体系,普及到大同社各个行业当中。
到了大匠等级,基本上是每个行业最顶尖的技术工匠,相当于后世的8级工。
而这些评级也不是毫无作用,只要评上了这些等级,收入和晋升都会有优升提拔。
现在连私人纺织厂也认可这些等级证书,为了招揽大匠级别的工匠,那些私人作坊主,愿意出高空钱给房子,给马车,以拉拢人才。
正是有了物质的保证和晋升的可能,让工匠们看到进步的希望,所以这些夜校才会有这么多工匠的加入,他们想多学知识,提升工钱。改善自己的生活。
而第一纺织厂就是因为有这套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纺织厂内有大量的优秀人才,第一纺织厂才能生产大量高档的羊绒,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棉布,以及各种价格高昂却漂亮的服饰。
整个京城高档布料市场,高档成衣市场,几乎被第一纺织厂霸占。
那些私人纺织厂对第一纺织厂把工匠当爹来的养,胡乱提高工钱,乱发福利待,扰乱用工市场,喜欢挖他们的墙。可以说他们把第一纺织厂恨的咬牙切齿。
但他们自己做衣服,做棉被,却还是喜欢使用第一纺织厂的布料。
而贺秀之所以敢这样给第一纺织厂工匠这样发福利和工钱,一方面他们占据产业链的上一游,生产的都是高档的棉布,羊毛制品,还有各种成衣制品,它们价钱高,利润高。
另外一方面则是徐城最开始建立纺织厂,就极其重视产业链的建设和管理。
毕竟这两个名词经过后世互联网的传播,已经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常规知识。
但在这个时代,一个产业链的建设和管理,就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学问。大同社的作坊本就超出了资本主义初期的血肉作坊一个等级。
而对于民朝那些封建式的作坊主,更是降维打击。他们根本不可能是大同市这些完善产业链作坊的对手。
搞家族式管理,还能严控成本,提升利润,但只要一上规模,就会被大同社的作坊教育做了,而后再经过一顿的捶打之后,不心甘,不情愿学习这套制度。
缓慢的从封建作坊主转变为资本作坊主,而那些不愿意改变,跟不上时代的作坊主,不是发展规模小,只能在一州一县这种小地方生存,要不就是规模庞大,管理失控,最后破产。
想要活下来只能跟着大同社作坊学习。
看完夜校,徐晨在朱斌的陪同下信步走向工匠宿舍区。
第一纺织厂地处京郊,为解决工匠住宿,建起了几栋三层的筒子楼。这些砖木结构的建筑样式朴实,两侧设有楼梯,每层一条长廊贯通,两侧密布着房间,格局实用却略显拥挤。
宿舍条件算不上优渥。推开一扇木门,只见约莫几十平米的房间,分成两间房,一间卧室,一间客厅。
卧室内整齐排放着四张双层木床,床下就是有一些工匠的洗漱用品,床上就摆着被子,还有几件乱丢的工作服。
大厅则摆满了木柜,木柜上用铜锁锁住,里面放的都是工匠的珍贵的私人物品。
工匠洗漱、如厕都需至楼尽头的公用区域。更不便的是,由于宿舍区与厂房相距不远,每当蒸汽机轰鸣作响,房中也能清晰听到那沉闷而有节奏的噪音。住在这里唯一的好处,便是上班近便、省却房租。
厂里也有不少已成家的工匠选择在城内安家。为此,纺织厂专门开通了往返京城的公共马车线路,每月还发放交通补贴,因此下班后,总能看到赶车的工匠们互相招呼着踏上归途。
徐晨走过几间静悄悄的宿舍,有些工匠选择留在房中休息,或是倚在床上读报,或是翻看流行,油灯下身影安静。
但就在这时,一阵喧哗从走廊尽头传来:“来来来,压大压小?买定离手!”
朱斌脸色顿时一沉,徐晨也已迈步走向那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宿舍。推开虚掩的房门,只见十几人围着一张旧木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