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奢侈品税与江南丰收 (第2/3页)
里能多打粮食!是为了铜锭、硫磺这些于国于民有用的东西!”
“可你们看看你们,拼着命跑那么远,尽往回倒腾些什么,宝石、珍珠、珊瑚!这些东西除了镶在那些老爷太太们的帽子上、手指头上,摆在家里看,有什么用?
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元首说了,此等奢靡之物,大量流入,徒然富了少数豪商,助长奢靡之风,于国计民生无半点益处!故而要课以重税,一则抑制无用奢侈品的输入,二则为国库开辟财源,用于修建水利、学堂、医院这些真正有用的地方,此乃行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且你们这些宝石珍珠哪一样不是能赚个十几倍的利润,即便是缴纳35%的关税,你们的也能赚好几倍,就不要在我这里哭穷啦。”
潘六最后那句“于国计民生无半点益处”和“助长奢靡之风”,像一把冰冷的锥子,刺穿了韦富最后一丝侥幸,他能从这两句话当中听出元首的不满。
而上一个让元首不满的群体就是大明的士绅,元首评价士绅只顾兼并土地、不顾百姓死活,于国无益,是天下之大害,要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当中。
最终元首花费了10年时间,扫荡了整个天下的士绅,如今大明士绅已经南洋的雨林里开荒呢!
一股寒意从韦富的脊梁骨窜上来。难道元首已经对他们这些“唯利是图”的海商不满了?
下一个要被“整顿”的,会不会就是他们?
他仿佛已经看到无数官差前来查封商行、抄没家产的情景,脸色顿时变得惨白。
罗汝才也听出了话里的分量,知道此事绝无转圜余地。他咬了咬牙道:“罢了!既然是元首的令,那就是王法!这税我们交!”
可是百分之三十五的现银关税,数额实在太巨大,许多海商一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流动资金。最终,大部分人只能选择先将一部分宝石珍珠,以“保税仓货物”的形式,抵押给市舶司,挂到松江期货交易市场上去售卖,约定卖得银钱后,优先抵扣税款。
然而,天竺的宝石,香料顶级的棉布出现在松江湖的期货交易市场,立刻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
整个松江府的商界都被震动了!人们蜂拥而至,争相目睹那些来自神秘天竺的宝石,香料和棉布,这不是不是因为这些货物珍贵,南洋西域也有各种宝石。
而是因为罗汝才他们打通了前往天竺的商路,天竺几千年来就是富裕之地,一片蓝海再次出现在所有的海商面前,这对海贸利益不断下降,需要找寻新的利润点的他们来说太重要。
于是天竺的消息像野火一样从松江蔓延到苏州、杭州、金陵,进而席卷整个民朝。
“听说了吗?有商队找到天竺。”
“天竺!就是唐僧取经的那个西天佛国?遍地黄金宝石?”
“据说天竺人口和面积都与我民朝相当,富裕程度更是远远超过了南中南洋各国,一匹丝绸去了天竺能翻十几倍的利润。”
一时间,“天竺”成为了江南所有商人、士绅甚至平民百姓口中最热门的词汇。罗汝才、韦富等人的名字也伴随着这场财富传奇响彻大江南北。
虽然被课以重税,但他们带回的天竺货物引发了整个民朝的热潮,西天竺商社的名号,一炮而红。
大同历十五年(公元1639年)9月16日,金陵郊外。
就在整个松江府乃至江南的商界都为“天竺热”而沸腾,无数商人筹措资金、雇佣水手,梦想着驶向那片传说中遍布宝石与香料的土地时。
南直隶的三位核心大员巡抚李岩、按察使顾炎武,南直隶都护府都督朱猛,却在金陵郊外的一处实验田埂上。
与港口城市的浮躁狂热截然不同,这里的田野一片宁静祥和。时近初秋,稻田里金浪翻滚,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禾秆,在微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