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基层不满与大同社走过来的路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477章,基层不满与大同社走过来的路 (第1/3页)

    大同历二十年(公元1643年)6月17日,京城第一农场。

    夏日的麦田,金黄一片,热浪裹挟着麦香翻滚,看的让人心情舒畅。

    一阵阵“嘟!嘟!嘟!”的汽笛声打破了乡间的静谧,一台模样笨重、不断向外喷吐着黑烟的钢铁怪物,正缓慢而坚定地在麦浪中前行。

    这正是徐晨带着墨子院和鲁班院工匠鼓捣出的新玩意儿——蒸汽收割机。它的前部装着几个带有锋利刮板的转轮,随着轮子旋转,成熟的麦秆被齐刷刷割断,然后通过一个简易的传送带抛到一侧。徐晨亲自带着五个农场工匠跟在后面,手脚麻利地将割下的麦子捆扎起来,效率惊人。

    在这台机器的另一侧,相隔百步的另一块同等大小的麦田里,刘永和李文兵则领着足足五十名经验丰富的农场工匠,人人手持锋利的镰刀,弯腰弓背,挥汗如雨地进行着传统的人工收割。

    尽管他们人数占优,也拼尽全力,但收割的速度明显落后于那台隆隆作响的钢铁机器。

    徐晨说自己的机器能比得上几十个农户效率,刘永他们对这笨重且毛病不断的铁家伙深表怀疑,于是便有了这场别开生面的比试。

    眼看机器作业的麦田即将收割完毕,胜利在望,突然,“哐当”一声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响起,紧接着是一阵令人牙酸的噪音,那台蒸汽收割机猛地一顿,彻底趴窝,黑烟也变成了无力飘散的细缕。

    徐晨快步上前,皱着眉头对驾驶座上的高磊喊道:“石头!搞什么名堂?眼看就要赢了,怎么在这节骨眼上掉链子?”

    高磊一脸无辜地从驾驶舱探出头道:“元首,这机器哪天不闹几次脾气?抛锚才是常态,不抛锚那叫反常!这可真不赖俺的驾驶手艺!”

    这时,工匠头领姜云龙带着几个徒弟提着工具箱匆匆跑来,钻到机器底下捣鼓了半天,再出来时浑身沾满了煤炭和油渍。他对徐晨报告道:“元首,查清楚了,一个传动齿轮崩了齿,换上个备用的就能接着干。”

    这台以蒸汽收割机,对当前的材料工艺是极大的考验。普通的铸铁件太脆,容易损坏;想要用更坚韧的钢材,切削加工又是难题,要研发新式机床。而且,为了产生足够的蒸汽动力,零部件不得不造得更大更重,陷入了一种“动力不足加大锅炉,锅炉大了又更重”的循环。

    眼前这台原型机显得十分粗糙,却已经是多次调试验证的,动力勉强够用,运行起来既费煤又费水,加一次煤最多能跑半小时,若改用木柴或秸秆,效率就更低了,能坚持一刻钟就算不错。

    徐晨看着瘫痪的机器,问姜云龙:“依你看,还要多久才能造出真正实用可靠的蒸汽拖拉机?”

    姜云龙面露难色道:“这真说不准。只能不断试错改进。想要更耐用、更强韧的零件,一方面得继续试验新的合金配方,另一方面,也得改造我们的水压机,用更大的压力来锻压出质量更好的毛坯,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徐晨闻言,轻轻叹了口气。他原本还指望能多造些这类机械运往新大陆,加速那边的开拓进程,现在看来,短期内是难以指望了。

    这时,刘永和李文兵走了过来,两人都是满头大汗,衣衫尽湿,脸上却带着如释重负的笑意。

    刘永抹了把汗笑道:“元首,看来这次是我们侥幸胜了。您这铁牛,关键时刻还是靠不住啊。”

    徐晨也笑了,不服输地说:“伯衡,你们别得意。再给我半年时间改进,届时我们再比过!”

    刘永连连摆手道:“免了免了,这样的胜利,体验一次就够了。”

    他刚才真以为要输了,没想到机器最后关头掉了链子。再给元首半年时间,那铁家伙恐怕就真不是人力能抗衡的了。

    李文兵笑道:“元首,这机器若能解决容易故障的毛病,确实是开荒、收割的神器。对于辽东、新大陆、西域那些地广人稀之地,价值不可估量。这个发明,比您鼓捣的那些……嗯,可实在多了。”

    在李文兵他们看来,徐晨在天下一统之后有几分不务正业,到处弄的技术发明,一会儿弄光报,当然这玩意儿虽然成本高,但效果也非常有用,现在从金城传信息到广东只需要一日,极其便利,有民间商家承担成本,花费朝廷还能成。

    还有玻璃大棚解决了京城百姓冬天吃新鲜蔬菜的问题,虽然有点贵,是肉价的十几倍。

    但有一些就毫无用处,像什么电灯,需要一个人不断手摇才能亮,一停就灭,还有什么二极管有线电报,投入好几年,每年都要花上百万两银子,却没有什么成效。

    刘永也笑道:“这玩意才是我们需要,元首要马上建立一个这样的作坊,争取在秋收之前能量产这种拖拉机,还能赶得上秋收秋种。”

    徐晨听出了他们的弦外之音,神情变得严肃起来:“研发之道,本就是十次摸索九次空,但不能因此就不去摸索。甚至可以说,墨子院和鲁班院,才是我大同社未来能否长盛不衰的两大根基!”

    后世,徐晨可是看到了一个霸主,只停留了30年,霸权就变得岌岌可危了,进入工业化时代。所有人都被科技这根鞭子赶着往前走,停下来的开始就是步入深渊的开始,没有人会等你。

    他目光扫过刘永和李文兵,语气坚定:“我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生产力,让百姓过得更好。我大同社若不引领天下,还有什么资格自称代表天下人。

    所以你们要牢记,将来无论谁坐在元首的位置上,对墨子院、鲁班院的投入都绝不能削减!探索世界、革新技术的脚步,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若停滞不前,别人就会赶超。也许只要懈怠三十年,我们可能就会从领先变为落后,那时再想追赶,就难如登天了。”

    刘永听到徐晨提及“将来谁坐在元首位置上”,忍不住劝说道:“元首,您是不是多考虑一下,前明官员七八十岁不致仕者亦不鲜见,您如今连五十都未到,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现在民朝兴盛完全超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