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 ,工业化的大势终将碾碎封建国 (第1/3页)
大同历三十年(公元1652年)8月19日,京城,公民球场。
盛夏的傍晚,阳光依旧热烈,却不再酷暑难当。坐落于京城南郊的公民球场,如同一只巨大的白色贝壳,在阳光下显得异常的光鲜。
这座耗时两年多、耗资巨万建成的庞然大物,拥有四万五千个座位,不仅是京城甲级联赛的核心赛场,也承办各类大型庆典。其底层环绕着大量出租的店铺、餐馆和纪念品商店,使得它在承办赛事之余,每年还能产生接几十万元的丰厚利润,成为京城新地标和赚钱利器。
此刻,球场内人声鼎沸,绿茵场上两支球队正在激烈角逐。一方是京城老牌劲旅,今年刚成功升入甲级的“锦绣球队”;另一方则是去年才成立的新军“声韵球队”。
徐绍、李旭这帮年轻人在学院时就是足球狂热爱好者,创办声韵商社赚到钱后,自然也顺应潮流,组建了自己的足球队。
凭借雄厚的财力,他们一成立就不惜重金网罗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球员和经验丰富的教练。虽然建队时间短,尚在丙级联赛摸爬滚打,但凭借“钞能力”,他们已是丙级联赛的头名,升级乙级几乎板上钉钉。这场与甲级队伍的热身赛,正是他们检验成色、积累经验的重要机会。
在视野最佳的观球台,靠近球队替补席的区域,锦绣球队的名誉主席张耀阳正悠闲地观赛。这些年京城优渥的生活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身形明显发福,面色红润。
他看着场上局势,声韵球队尽管拼抢积极,但在技战术水平和比赛经验上明显被锦绣队压制,半场结束时以两球落后。
“和这种技术差距明显的球队踢热身赛,能有多大锻炼价值?”张耀阳略带不解地对身旁兴致勃勃的朱由崧说道。
张耀阳融入京城的生活很快。他将部分积蓄投入京城房产。尽管元首刘永大力兴建“工匠坊”以平抑租金。
但他这些年推动对外出口,加大产业大发展,全国各地兴起一股兴办产业之风,京城更是发展迅速,几乎以每年增加一个工业区的频率来容纳这些越来越多的作坊。
作坊多了,需要的工匠也就多了,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工匠服务的人也就多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吸引力巨大,每年有大量人口涌入京城,中产及以上阶层对改善型住房的需求持续推动着租金上涨,要不是有工匠坊以低廉的房租吸纳了几十万的工匠,京城的房租只怕涨得比物价还要高。
张耀阳做个“包租公”,也算是躺着抓住了一趟红利,他购买的这些房子租金比他预计的要高上不少。扣除需要缴纳的“资本利得税”后,虽不能暴富,却也有一笔稳定且不断增长的小额收入。
另一部分资金,他则投入了股市。与喜欢在天津卫证券交易所里追涨杀跌、频繁操作的朱由崧不同,张耀阳的投资策略极其稳健,甚至可称“懒惰”。他只购买那些他在新大陆时就如雷贯耳、根基深厚的大型商社股票,如“新大陆商社”、“南洋贸易商社”“天竺商社”,以及新近看好的“殷洲运河开发商社”。
他在股市上投入上万元,也只分散在四五只这样的大商社上面。这些股票价格高,波动小,但每年分红稳定可观。张耀阳只在分红日才会关心一下股价,平日几乎不看盘。
相比之下,朱由崧每周坐火车往返天津卫,在交易所里杀进杀出,他还鄙视张耀阳的投资策略,认为这是小富即安,不看商社的年报,不到期货交易市场看各地的物价,不观察市场的行情,不抓有潜力的黑马,只靠分红,没有一点技术含量。
不过朱由崧拿出了他上学都没有的认真和专注来研究年报市场行情,想要抓住一个匹黑马,一次翻上几倍的利润,但却是普遍高开低走,忙忙碌碌一年下来,收益却往往不如张耀阳这“无为而治”的策略。
张耀阳还将一万元存入大同钱庄吃定期利息,这是他保底的钱,他从未动过。
而最让他惊喜的投资,却是这座锦绣球场。当初朱由崧拉他入股时,他还犹豫过,没想到球场运营如此成功,每年给他带来三四百元的分红,这其实不算多,但这座球场和球队名誉主席的身份,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
他被崇文坊居民推举为县公民议员,还结识了顺天府知府,社会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认识的朋友也从京城的普通居民,变成了一些行业领袖,基层官员。
这让他对朱由崧这位看似滑头的老友,多了几分实实在在的信任,对球队的运营也变得更加上心。
张耀阳知道自己只是敢打敢拼普通人,幸运的捡到了一块狗头金才发财的,所以他很少折腾。而民朝这经济上行的“好年景”里,只要不瞎折腾,确实很难亏钱。
张耀阳这套“租金+股息+利息+分红”的组合拳,每年能稳定带来超过三千元的进项,这即使在藏龙卧虎的京城,也绝对算得上是高收入群体了。
当然,他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