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一石二鸟之策 (第1/3页)
从《神农本草经》到《千金方》,从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到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中医始终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在传承中革新方法。
它讲究“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既治已病,更重养身。数千年来护佑着华夏子民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套兼具理论深度、实践经验与人文关怀的医学体系。
与欧洲“放血排毒”的蒙昧疗法相比,其深邃与先进,足以令同时代其他文明望尘莫及。
但是一想到后世数百年间,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自己的故土竟一度备受质疑,传承艰难,反而是在东瀛、西洋等地被深入研究、珍视应用,朱由校心中不由升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复杂心绪,更坚定了要在此世发扬光大中华医道的决心。
“经费不是问题。”朱由校当即拍板,“朕从内帑拨给太医院五十万枚银币,专款专用,用于药材采买、器械打造与新药研究,皆由此出。”
他顿了顿,继续道,“此外,朕会命内务府在京畿地区划拨上等皇庄田地十万亩,专用于种植人参、三七等稀缺药材。同时,可鼓励京郊及直隶农户改种药材,由太医院按市价统一收购,如此既能保证药源,亦可助农增收。”
他身体身体微微前倾,语气更为恳切:“民间百姓,往往因小疾不及救治而丧命,如风寒、痢疾、上火等症。
太医院可集中精力,针对这些常见病、多发病,研制几种‘定装成药’。譬如,清解上火的‘黄连上清丸’,治疗痢疾的‘香连丸’,疏解风寒的‘风寒疏疾丸’等。
按固定验方,制成丸剂或散剂,以油纸或小瓷瓶封装,明码标价,方便百姓按需购用。朕会着人筹建‘官办药厂’,专司此事,务必保证药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