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南京密谋_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407章 南京密谋 (第2/3页)

   这些家族往往累世官宦,田连阡陌。族中子弟通过科举不断进入官僚体系,形成“朝中有人,地方有产”的格局。

    地方官上任,若不拜会这些士绅世家,政令便寸步难行;卫所将领需靠他们供给粮草,甚至要将屯田佃给士绅收租;连南京六部的官员,也多是江南士子出身,遇事往往先顾着“乡党情谊”。

    因此,在江南士绅看来,他们早已是能与朝廷中枢分庭抗礼的庞然大物。他们自信地认为,即便是皇帝,面对这“铁板一块”的江南利益集团,也需投鼠忌器。

    毕竟,强如当年的永乐皇帝,对江南士族亦多以怀柔为主。而在他们看来,龙椅上那位登基不过月余的年轻天子,言辞再激烈,只要尚存理智,就绝不敢轻易触动他们的根本。

    正因如此,纵然朝廷的新政政令一再下发,在南直隶官员的消极应对和士绅的暗示施压下,也几乎寸步难行。

    这也是朱由校决心派遣魏忠贤南下的根本原因:江南,需要一场场血的洗礼,数百年的特权与优待,已让这些士绅对皇权产生了根深蒂固的轻视。

    而南直隶总兵崔旭东虽然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明显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可实际上江南表面的富庶下,早已是“烈火烹油”的局面。两百余年承平,人口滋生,而土地兼并犹如贪婪的饕餮,从未止息。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并非古籍上的慨叹,而是江南日益尖锐的现实。

    财富通过科举特权、投献避税等方式,源源不断地向少数官绅巨室集中,而沉重的赋役则层层转嫁到日益困苦的自耕农与佃户身上,一年劳作,交租后几乎所剩无几,遇上灾年更是卖儿鬻女。

    地方官虽看在眼里,却要么收了士绅的好处,同流合污,要么怕引火烧身,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