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群英归水泊,招安动朝堂 (第3/3页)
狼子野心,如今盘踞梁山,结交匪类,垄断商路,其志非小!若不及早剿除,恐成心腹大患,届时悔之晚矣!臣愿亲提大军,踏平梁山泊!”
然而,朝中并非只有高俅一种声音。一些较为清正,或消息灵通的大臣,对此提出了异议。
一位老臣出班道:“陛下,高太尉所言,未免危言耸听。据老臣所知,那梁山泊虽聚众万余,却从未主动攻打过州府城池。其与周边山寨盟约,所为者,乃是维护商路,收取平安钱,与寻常流寇截然不同。奏报中所言‘烧杀劫掠、占据州县’,恐是地方官员为推卸税赋不足之责,夸大其词所致。”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是啊,陛下。如今四方不宁,国库空虚。梁山虽众,却偏安一隅,并未公然反叛。若贸然兴兵,劳师靡饷,胜负难料。万一战事不利,反而助长其气焰。依臣之见,不若……行招安之策。”
“招安?”赵佶眼睛微微一亮。这倒是个省钱省力的法子。若能不动刀兵,便将这伙强人收编,岂不是美事一桩?既解决了地方之患,说不定还能得一支能征善战之师,去剿灭方腊、田虎。
高俅闻言大急:“陛下!万万不可!王伦狡诈异常,岂会真心受抚?此乃养虎为患!”
但“省钱”二字深深打动了徽宗。他摆了摆手,制止了高俅的争辩,问道:“若行招安,众卿以为,派何人为使妥当?”
之前主张招安的老臣推荐道:“太尉宿元景,为人持重,素有清名,且与江湖中人少有瓜葛,或可当此任。”
宿元景在朝中属于相对中立,不太参与党争的人物,名声尚可。赵佶觉得此人靠谱,便下了决断:“准奏。即命太尉宿元景为招安使,携朕诏书,前往梁山泊,招抚王伦等一众人等。若其愿受招安,既往不咎,并量才录用。”
“陛下圣明!”主和派大臣齐声颂扬。
高俅脸色铁青,却也无法再反驳,只得恨恨地瞪了那几个主张招安的大臣一眼,心中暗骂不休。
一纸招安的诏书,即将离开东京,送往那已是风云际会的八百里水泊。这突如其来的招安,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梁山而言,是福是祸?是机遇还是陷阱?聚义厅内的王伦,尚不知晓,一场不同于刀光剑影的考验,正悄然来临。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