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三年磨剑,聚气初成 (第1/3页)
海城的雨季总是来得猝不及防,阁楼的窗户没关严,雨丝飘进来,在书桌边缘洇出一圈圈水渍。
隔天晚上,沈砚刚从工地回来,裤脚沾着泥点,帆布鞋湿透了,踩在地板上发出“吱呀”的声响。他把日结的180块钱小心叠好,塞进床头的铁盒子里——这是他这个星期的第三份零工,搬了一天的钢筋,现在胳膊还在隐隐发酸。
电脑屏幕亮着,‘爽点’小说编辑老周的消息停留在昨天:“沈砚,你改的《上古修仙录》还是老问题,太侧重考据,主角的行动线被淹没了,再调整可能也难有起色,要不你换个思路试试?”
沈砚盯着那条消息,手指在键盘上悬了半天,最终还是关掉了对话框。这已经是他第五次修改了,从“删减祭祀描写”到“强化主角冲突”,每一次都按照编辑的建议调整,可结果还是一样。他打开文档,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此处可加个小副本”“主角动机不够明确”“这里的古籍引用可以删”,突然觉得一阵无力。
他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巷子里被雨水打湿的石板路。逃到海城已经一年多了,除了打日结零工和写小说,他几乎没去过别的地方。图书馆成了他唯一的慰藉,每天早上九点开馆,他总能抢到靠窗的位置,抱着《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看就是一下午。可这些知识,好像没能帮他写出好小说,反而成了束缚。
“或许,不是我改得不够好,是我懂得还太少。”沈砚突然冒出这个念头。他想起自己做电商时,就是因为只盯着“非遗工艺”,没看清市场变化,才落得破产的下场。现在写小说,是不是也犯了同样的错?只执着于“考据准确”,却忘了网文的核心是“故事”,是“主角光环”,还有“主角成长线”最重要是能“让读者共情”。
那天晚上,他把《上古修仙录》的文档存进了硬盘深处,新建了一个名为“学习计划”的表格。表格里写得清清楚楚: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图书馆看5小时书(历史、民俗、心理学、甚至还有市场营销);下午2点到4点,静坐思考,把学到的知识分类整理;4点到6点简单吃份晚饭、歇口气;晚上6点到11点,去打日结钟点零工;剩下的时间,留给睡前整理和睡眠。
不过,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特别是经济困难时期——到了要交房租水电费的前一个星期,他甚至会连续赶几份体力活,一干就是超过14个小时。他只能靠这样透支时间和体力,既要应付眼前的窘迫,也悄悄为后续那些没预料到的意外,多留些缓冲的余地。
所以,眼前他决定暂时停笔,先充实自己。不是放弃写小说,而是想等自己“厚积薄发”,再重新出发——就像他当年做文创时,也是先跑遍了皖南古村,才做出第一个爆款产品。
第二天早上,沈砚比图书馆开馆时间早了半小时就到了。他背着装满笔记本的包,在门口等开门时,还拿出《武经总要》的节选看了起来。管理员张阿姨认识他,笑着说:“小沈,你这劲头,比高考的学生还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