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范围不会太大(4600字)_破案,我的直觉强得可怕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84章 范围不会太大(4600字) (第2/3页)

查要更细致!”

    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章恒脸上看不出丝毫的懊恼或急切。他甚至还微微点了点头,表示听到了决定。

    我只是市局临时调过来帮忙的,并非你们青山分局的人。

    他在心中淡然想道,既然你们更相信固有的经验和多数人的意见,不听我的推断,那我也没有办法。损失的破案时间和机会,终究是你们青山分局和市局的压力,而非我的。

    你们坚持在这个错误的圈子里打转,那就继续吧。

    他冷静地预判,再过几天,当按照这个方向进行的排查再次一无所获、山穷水尽的时候,你们自然会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今天提出的推断。

    在将死者的死亡时间再次定调,并强硬要求按此框架进行深入摸排之后,邓磊似乎是为了平衡,也可能是想寻找新的突破口,又将目光投向了负责另一条线索的小组。他提出来道:

    “另外,‘第三组’也要加倍努力!不能放松‘以物找人’这条线!我希望你们能在死者的衣物上找到突破口!”

    他所说的“第三组”,主要负责的任务就是“以物找人”——拿着死者那些衣服的清晰照片,走访各类服装市场、店铺、裁缝铺,询问是否有人见过、卖过或做过同款式的衣服。

    这些衣服,章恒也仔细看过。

    在他的观察中,无论是外套的版型、纽扣的样式,还是那件手织毛衣的图案和手法,都透着一股浓浓的年代感,款式明显比较老旧,不像是近几年的流行样式,反而更符合十几年前的审美和工艺特征。

    于是,在邓磊说完后,章恒适时地补充了一句,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所有人听清:“邓队,以物找人的思路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建议,走访的重点,应该更加聚焦。主要集中在那些经营年限比较长的老服装店,最好是开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以上的老店。他们对过去流行的款式,记忆会更深刻。”

    邓磊看了章恒一眼,虽然没采纳他关于死亡时间的意见,但这条建议听起来很务实。他立刻朗声对第三组的人吩咐道:“听到没有!重点排查那些老店!开了十几年以上的服装店,一家都不要放过!仔细问!”

    又讨论了一些细节后,会议宣布结束。众人带着不同的心思和明确的任务,纷纷起身离开会议室,再次投入到紧张而茫然的摸排走访工作中。

    章恒作为专案组副组长,青山分局为他准备了一间独立的小办公室,就在专案组大会议室的斜对面。

    他推门走进这间略显简陋却安静的办公室,反手关上门,将外界的嘈杂暂时隔绝。

    他走到办公桌前,将带来的一张青山区大幅地图在桌面上徐徐展开。然后,他拿起一支醒目的红笔,在青山湖发现尸块的具体位置,用力地点了一个红点。

    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这个红点上,仿佛能穿透地图,看到那片水域。接着,他以这个红点为圆心,用红笔大致画了一个半径约五、六百米的圆圈。

    原本,按照常规思路,抛尸案的发生地可能与死者居住地相距甚远,排查范围可能需要扩大到整个区甚至全市。

    但随着对案情的深入了解,加上他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越来越强烈的直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案子的范围,可能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直觉告诉他,死者很可能就是案发地附近的人,居住距离不会太远。

    这种直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抛尸心理、环境熟悉度以及十几年前当地人员流动相对缓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

    既然将范围初步锁定在这个圆圈内,那么死者的日常活动半径也应该在此附近。

    章恒盯着地图看了很久,目光在那片区域的道路、村落、街区上缓缓移动。

    他心中想道:死者身上的那些衣服,不是手工裁剪制作的,更像是从服装店购买的成衣。

    而在十六、七年前,那个区域的商业远不如现在发达,服装店的数量有限,人们购买衣服,通常不会舍近求远,因为当时的交通远没有现在便利。

    他的目光再次落回自己画的那个圆圈上。圆圈内,超过一半的面积是广阔的青山湖水域,剩下的一半,则散布着几条老街、一些居民区以及湖畔的几个村庄。

    靠下面的人按照“1-10年”的错误框架去四处走访,收获恐怕微乎其微。

    章恒心中明了。既然我判断范围就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