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灯烬 (第2/3页)
记。
那天的记忆,即使现在想起,也带着沙砾的冰冷和血腥味。
她跟着父母去几十里外的镇子用羊皮换粮食,归途中,天色骤然变黑,像打翻了墨汁。
狂风卷起的沙砾不再是沙砾,而是子弹。父亲反应极快,一把将她死死护在身下,他那宽阔的、曾经能把她高高抛起的后背,为她挡住了大部分致命的冲击。
然而,一块被狂风掀起的、足有碗口大的石头,无情地砸中了父亲的腿,她清晰地听到了骨头断裂的“咔嚓”声和父亲压抑的闷哼。
母亲惊慌失措地去捡那袋被风卷走的、维系着全家生计希望的粮食,她的身影在黄色的沙幕中只晃动了几下,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拽去了,再也没有回来……
等她最终被人从厚厚的沙层下挖出来时,左眼已经被粗糙的沙砾磨得血肉模糊,钻心的疼痛让她几近昏厥。
镇子上那位心善却无奈的老医生,清洗着那可怕的伤口,连连摇头,叹息着说:“造孽啊……这娃的眼睛……再晚上半天,神仙也难救喽……”
可是,那时候,家里连给父亲治腿的钱都凑不齐,又哪里拿得出钱来给她买那昂贵的眼药呢?
于是,好好的一只眼睛,就这么蒙上了一层永远也擦不掉的、名为贫穷和苦难的浓雾。
她抬起手,用指尖轻轻地揉了揉发胀的眼角。当手指肚触碰到那道微微凸起的疤痕时,她的动作会不自觉地变得更加缓慢,仿佛那不是一个肉体的疤痕,而是一道触碰一下就会流血的、心灵的创口。
这不仅是她不敢轻易回忆的痛,更是对奶奶阿古拉深深的愧疚。
每一次,奶奶看到她因为看不清而费力地眯起眼睛,将脸几乎贴在墙上或者书本上时,奶奶那混浊的、饱经风霜的眼睛里,就会迅速弥漫起一层水汽,眼眶通红。
她总会默不作声地走过来,用那双像老树皮一样粗糙的手,颤抖着往拾穗儿手心里塞一颗干瘪的沙枣,声音哽咽却努力维持平静:“穗儿,吃颗枣,甜……
等奶再多捡些‘沙金’,攒够了钱,咱就去城里,去大医院,把这眼睛治好……”
可拾穗儿心里跟明镜似的,家里那点微薄到可怜的收入,连让她去镇上中学“蹭”几节课都需要奶奶节衣缩食、低声下气地求人,又哪里能挤得出那对于她们而言如同天文数字的医药费呢?
“穗儿,快睡吧,油……油不多了,明儿个还得早起呢。”
里屋,传来了奶奶阿古拉那沙哑得如同被风沙磨砺了千百年的声音。
那声音,隔着薄薄的、几乎不隔音的土坯墙传过来,显得有些飘忽。
伴随着话音的,还有奶奶翻身时,那张老旧土炕不堪重负发出的、悠长而疲惫的“吱呀”声。
奶奶的嗓子,是年轻时在戈壁滩上追赶羊群、呼唤走失的牲畜时喊坏的,又被几十年的风沙无情地打磨,说话时总带着一股砂纸摩擦木头般的粗糙质感,可在这寂静寒冷的深夜里,这声音却像是一床破旧却温暖的棉被,试图将拾穗儿包裹起来。
拾穗儿握着木炭的手微微停顿了一下,在土墙上留下一个小小的、浓黑的圆点。
她回过头,朝着里屋那挂着破旧布帘的方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带着一丝即将完成的愉悦:“就好,奶奶,您先睡,别操心我。我把这道公式记熟,就睡,真的,马上就好了。”
她嘴上这样乖巧地应着,行动却完全是另一回事。
她伸出右手食指,那指甲修剪得很短,边缘却依然因为常年的劳作而显得粗糙不平。
她极其小心地、用指尖捏住那盏罐头盒油灯的灯芯,轻轻地、轻轻地将它往细里拨动了一点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