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微光_拾穗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四章-微光 (第1/3页)

拾穗儿的记忆,总在某个打盹儿的午后冒出来。不是窗外狗打架,也不是奶奶收拾筐。是土墙上那些老公式,日子久了糊成一片,可叫雨水一涧,诶,那炭笔印子反倒显出来了,深一道浅一道,像刚昨天画上去的。

    它们像一群沉默的老伙计,顺着墙面的裂痕蜿蜒伸展,每一道线条都带着戈壁风沙的粗糙质感,每一个符号都浸着当年的苦涩与微光,将她拉回那个风永远没有停歇的童年。

    戈壁的风是没有根的,它不像江南的风,带着杨柳的软意;也不像海边的风,裹着咸湿的潮气。这里的风,是从地底深处钻出来的恶灵,干得能刮起皮,烈得能割破肉。

    它呼啸着掠过沙丘,卷起半人高的沙砾,不分昼夜地砸在土坯房那扇吱呀作响的旧窗棂上——

    “沙沙……啪啪……”

    声音细碎却持久,像钝刀子在骨头上慢慢磨,即使是最深的夜,也能把人从梦里生生拽出来。

    拾穗儿总记得,每个清晨醒来,窗台上都会积起薄薄一层沙,她得用抹布擦三遍,才能看清窗外那片灰蒙蒙的天。

    而这永恒的风声里,总有一个身影稳稳地立在昏黄的光晕中——奶奶阿古拉。

    她坐在油灯旁,背驼得像株被风沙压弯的老胡杨,却依旧挺直着脖颈,仿佛要和这无边的荒芜较劲儿。

    那盏油灯,是拾穗儿七岁时做的:找了个被人丢弃的铁皮罐头盒,把边缘磨得光滑些,免得划破手;灯芯是奶奶从再也缝补不了的旧棉袄里,一丝一丝捻出来的棉线,细得像蛛丝,却被她捻得紧实。

    灯油则是从戈壁滩上的油蒿籽里榨出来的——每年秋天,奶奶都会带着她去采油蒿籽,那些籽实小得像米粒,要在石臼里捶打半个时辰,才能挤出一点点浑浊的油脂,燃烧时会冒出浓重的黑烟,带着一股呛人的草腥味,却能在夜里撑起一团小小的光亮。

    就是这团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光,成了拾穗儿夜里最珍贵的依靠。

    她总把小凳子挪得离油灯极近,近到能感觉到火焰的温度烤得脸颊发烫,鼻尖几乎要碰到书页。

    阿古拉就坐在光晕的边缘,鼻梁上架着那副老花镜——镜腿早就断了,奶奶用麻绳缠了一圈又一圈,深褐色的麻绳磨得发亮,和她花白的头发缠在一起,分不清哪是绳,哪是发。

    镜片厚得像酒瓶底,把她浑浊的眼睛放得很大,却依旧能看清针尖的位置。

    她的手里永远拿着针线,缝补那些永远也缝不完的旧衣服:拾穗儿磨破的袖口,她自己开了线的裤脚,还有那顶洗得发白、帽檐破了个洞的旧帽子。

    她的手指像干枯的沙枣树桠,每一道指节都肿得发亮,布满了裂口和老茧,有些裂口深得能看见里面的红肉,却只是简单地用布条缠了缠。

    针尖常常不听使唤,猛地挑破指腹,殷红的血珠立刻渗出来,滴在灰扑扑的粗布上,洇成一个小小的圆点。

    她从不在意,只是飞快地把手指含进嘴里吮一下,舌尖舔掉血珠,又继续穿针引线,仿佛那流血的不是自己的手。

    “穗儿,明儿……明儿奶奶去镇里换点盐巴,顺带……”

    阿古拉的声音总是很轻,像被风吹得快要散掉,说到一半就会顿住,嘴唇嚅动着,像是有千斤重的话堵在喉咙里。

    拾穗儿知道,奶奶后半句想说的是“再去问问镇上的中学,收不收旁听的娃”。

    这句话,奶奶在心里揣了三年,几乎每隔一两个月,都会揣着攒了很久的几个硬币,走十几里的戈壁路去镇上。

    镇中学的铁门刷着褪了色的绿漆,门卫是个满脸横肉的男人,每次看到奶奶,都会不耐烦地挥手:“去去去,别在这儿添乱!我们这儿不收野娃子!”

    有时奶奶会凑上去,卑微地把口袋里的硬币递过去,说“我娃爱读书,您行行好……”,

    可那些硬币总会被门卫挥到地上,滚进路边的水沟里。

    奶奶就蹲在水沟边,用那双布满裂口的手,一点点在泥水里摸硬币,直到手指冻得发紫,才把沾着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