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追赶 (第2/3页)
洪流,一滴不漏地承接、记录下来。
然而,她书写的手速,她那建立在沙地演算和土墙刻写基础上的思维转换速度,远远跟不上教授那建立在深厚学养和多年教学经验之上的、行云流水般的讲述节奏。
那些看似轻巧的逻辑跳跃,那些被省略的、“显而易见”的中间步骤,对她而言,就像是戈壁滩上瞬息万变的海市蜃楼,惊鸿一瞥,却在她试图理解时,骤然消散,留下大片的空白与迷茫。
汗水,不受控制地从她的额角、鼻尖渗出,汇聚成珠,顺着她清瘦的脸颊线条滑落,有的滴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晕开一小团蓝色的墨迹。
她紧握笔杆的手指,因为过度用力,关节僵硬地凸起着,呈现出缺乏血色的青白。
掌心那些深嵌的、如同命运烙印般的炭黑纹路,被不断渗出的、冰凉的冷汗浸泡着,边缘开始模糊、晕染,像一幅年代久远、又被水汽打湿的古老拓片,无声地诉说着与眼前这现代化、高效率课堂截然不同的、充满风沙与挣扎的过往。
“叮——铃铃——”
课间休息的铃声骤然响起,清脆而富有穿透力,对许多学生而言或许是短暂的放松,对拾穗儿却如释重负的钟声。
教授刚刚将最后一截粉笔头轻轻放入粉笔盒,拾穗儿就像被无形的弹簧驱动。
“腾”地从座位上弹了起来。她抱起那本厚重得几乎与她体重不相称的《高等数学》课本,脚步因为急切和虚弱而显得有些踉跄,几乎是跌撞着冲到讲台前,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形成了一道小小的、却异常坚定的屏障,拦住了正准备走向讲台边拿起水杯的老教授。
“老……老师,”
她的声音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着,像寒风中即将熄灭的残烛火苗,微弱得几乎只有贴近的她与教授才能听清,那颤抖里饱含着难以掩饰的紧张、深深的羞愧,以及一丝孤注一掷的勇气。
“对……对不起……打扰您休息……刚才,刚才您讲解的那个‘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的证明过程……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转换……我,我没看明白……没跟上您的思路……”
她的头颅垂得极低,几乎要完全埋进怀中那本硬壳课本形成的狭小空间里,浓密却有些干枯的睫毛剧烈地颤动着,不敢去迎视教授镜片后那双可能蕴含着责备或失望的目光。
仿佛主动承认“没听懂”,本身就是一桩需要巨大勇气来承担的、近乎失格的罪过。
讲台周围空气瞬间凝滞了片刻。随即,一些敏锐的耳朵捕捉到了这几近耳语的求助,几声极力压抑的、却依旧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般清晰可辨的轻笑,从不同方向隐约传来。
还有几句若有若无的、带着某种居高临下审视意味的议论,像游丝一样,飘散在空气中:
“那就是……今年特招的?从西北戈壁来的状元?”
“听说条件挺苦的……不过这基础……听起来确实有点……”
“拉格朗日这里都卡住?后面还有更抽象的勒贝格积分、傅里叶变换可怎么办……”
“自学出来的,到底还是……体系不完整啊……”
每一个飘入耳中的字眼,都像带着细小倒钩的鞭子,精准地抽打在她异常敏感而又极度自尊的心上。
她的脸颊瞬间火烧火燎,滚烫的温度迅速蔓延至耳根和脖颈,仿佛全身的血液都涌到了头部。
环抱着课本的手臂不自觉地收紧,手指因为极度用力而深深地掐进硬质的书皮里,指甲边缘泛出缺氧般的青白色。
她能清晰地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含义的目光——好奇的打量,善意的怜悯,或许还有不易察觉的轻视——
像无数盏聚光灯打在她身上,让她无所遁形,脚跟发软,一股强烈的、想要立刻转身逃离这令人无比难堪和窒息境地的冲动,几乎要冲垮她的理智堤坝。
但是,她没有。
就在那羞愧与退缩的浪潮即将把她淹没的瞬间,她的脑海里,猛地炸开一连串无比清晰的画面:是奶奶阿古拉站在村口土坡上,身影在晨光中越来越小、最终化作一个黑点,却依旧固执挥动的手臂。
是戈壁滩上无数个寒冷的夜晚,她蜷缩在背风的沙窝里,借着凄清的月光,用冻得僵硬的手指在沙地上反复演算,直到星辰隐去;
是张建军教授在那离别清晨,指着璀璨银河,对她说的那句——“你就是戈壁里最亮的那颗星星”。
一股源自生命最底层、被苦难磨砺得无比坚韧的、不服输的蛮力,猛地从她的脚底窜起,如同电流般瞬间贯通了她的四肢百骸,撑住了她几乎要瘫软下去的身体。
她死死地咬住了自己的下唇,用力之大,使得干燥的唇瓣破裂,一丝带着铁锈味的腥甜在口腔中弥漫开来。
她硬生生地、像一棵将根系深深扎进岩石缝隙、直面狂风暴雨的小树,站在原地,固执地、甚至带着点笨拙的倔强,微微抬起了头,用那双氤氲着水汽、充满了怯意,却如同被点燃的炭火般不肯移开的目光,直直地望进教授镜片后那双深邃的眼眸。
老教授抬起手,轻轻推了推鼻梁上那副沉甸甸的黑框眼镜,睿智而平和的目光,透过打磨光滑的镜片,落在眼前这个身材瘦小、衣着破旧朴素、面色因紧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