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夜读_拾穗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16章-夜读 (第1/3页)

    图书馆闭馆的提示音第三次在走廊里回荡时,拾穗儿才从《干旱区生态学报》的字里行间抬起头来。

    油墨的气息混着旧纸张特有的霉味,还萦绕在鼻尖,她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中指触到皮肤时,能明显感觉到一丝发烫——这是连续熬夜的痕迹。

    望着窗外已经完全黑透的天空,玻璃上凝结的水汽将远处的路灯晕染成朦胧的光团,昏黄的光晕在夜色里轻轻晃动,像极了家乡戈壁滩上清晨未散的雾霭,缥缈又温暖。

    这是她连续第三周在图书馆闭馆后转战教学楼自习室了。导师布置的科研报告越来越近,她总觉得案例分析不够扎实,总想着多查一篇文献、多补一个数据,才能让报告更有说服力。

    她轻轻合上期刊,指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停留片刻,仿佛在告别一个陪她奋战多日的熟悉朋友。

    封面右下角的折痕已经很深,那是她每次翻页时下意识捏住的地方,如今倒成了这本旧期刊独有的印记。

    收拾书包时,她特意把那本教授赠送的《干旱区生态学研究方法》小心翼翼地放进最里层,生怕书角被其他资料压卷。

    手指拂过书页间那枚梭梭书签时,心头泛起一丝暖意。

    这是教授去年去阿拉善调研时,用戈壁滩上自然脱落的梭梭枝条亲手制作的,每一根细小的枝条都被精心打磨过,边缘光滑,还保留着梭梭树皮特有的深褐色纹理,凑近闻时,能隐约嗅到一丝干燥的草木气息,那是沙漠植物特有的坚韧味道。

    书签上还系着一根细细的蓝绳,是教授用自己的鞋带改的,他说:“这样挂在书里,翻页时不容易掉。”

    她又翻开随身的笔记本,浅蓝色的封面已经被磨得发亮,边角卷曲发毛,像被戈壁风沙吹过多年的旧布。

    每一页的空白处都挤满了批注,有的墨迹深,是她在图书馆明亮的灯光下写的;有的浅,是在自习室昏暗的光线下匆匆记下的,这些深浅不一的字迹,像一条蜿蜒的小路,记录着她不同时刻的思考轨迹。

    教学楼的自习室在三楼西侧,是她上个月偶然发现的宝地。

    那天图书馆闭馆时,她抱着一堆资料没处去,误打误撞走到这里,发现门没锁,从此便成了她的“秘密基地”。

    推开那扇略显沉重的木门,熟悉的粉笔灰味扑面而来,混着窗外梧桐叶被夜风送来的清香,竟让她莫名想起家乡雨后戈壁滩上的气息——那时雨水刚浇过黄沙,泥土的腥气混着梭梭新抽的嫩芽味,清新又踏实。

    自习室里只有两盏白炽灯亮着,暖黄色的光投在桌面上,不像图书馆的荧光灯那样刺眼,倒像是戈壁滩上温柔的月光,轻轻裹着她,让人心安。

    她在靠窗的老位置坐下,这个位置能看到楼下的梧桐树,还能避开走廊里偶尔传来的脚步声。

    放下书包,她先取出保温杯,淡粉色的杯身已经有了几道划痕,是开学时宿管阿姨送她的,阿姨说:“女孩子家,要多喝热水,对胃好。”

    拧开杯盖时,热气氤氲而上,瞬间模糊了她的眼镜片。

    她赶紧摘下眼镜,用袖口轻轻擦拭,镜片上还沾着刚才翻书时蹭到的油墨印。

    小口啜饮着温水,温热的水流缓缓滑过喉咙,落在空荡荡的胃里,像投下一颗小石子,漾开一圈圈暖意,这才开始有条不紊地摊开资料。

    左边是导师的科研报告要求,打印纸已经被她翻得卷边,红笔圈出的“需结合实地案例”“数据需标注来源”等重点,像一个个醒目的路标,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中间是三篇关于荒漠植被恢复的论文,其中两篇还是教授帮她从学校档案馆复印的旧文献,页边贴满的彩色便签像是知识的翅膀,黄色便签写着“可参考此方法计算K值”,粉色便签标注着“此处数据与家乡情况差异较大”。

    右边是她的笔记本,封面上“像梭梭一样扎根”的字迹在灯光下泛着微光,这是开学第一天,教授在她笔记本上写下的寄语,如今已成为她的座右铭,每当她觉得累、想放弃时,看到这行字,就像看到了戈壁滩上迎着风沙生长的梭梭,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今晚要完成的是报告的“案例分析”部分。

    她斟酌了很久,最终选择以家乡的梭梭林为例,探讨人工干预对环境容纳量的影响——这是她最熟悉的领域,也是她最想写的内容。

    可当笔尖落在“人工灌溉对K值的提升幅度”这一栏时,她突然顿住了。

    钢笔尖在纸上洇出一个小小的墨点,像一颗迟迟未落的泪。

    她翻遍了手头的资料,论文中的数据都来自阿拉善盟东部,那里的年降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与家乡戈壁滩边缘的小镇相差甚远,直接套用数据,总觉得不踏实,像在沙滩上建房子,没有根基。

    她咬着笔杆,塑料笔帽被牙齿咬出了浅浅的齿痕。

    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上,“要是能有家乡的具体数据就好了。”

    她轻声自语,声音在空旷的自习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又很快被窗外的风声淹没。

    指尖在纸上轻轻敲击,节奏杂乱,像她此刻的心情。

    窗外的风掠过梧桐树梢,叶子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远方的戈壁在回应她的呼唤,又像是奶奶在耳边轻轻念叨。

    她掏出手机,解锁屏幕,却在看到时间的瞬间犹豫了——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23:17”。

    奶奶年纪大了,睡眠浅,一点声响就会醒,一个消息提示音,说不定就能让她整夜都睡不着,还得担心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

    她默默收起手机,把它放在书包最外层,确保不会不小心碰到。

    重新握紧笔杆,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告诉自己,既然暂时无法获取具体数据,就先梳理理论框架,等周末再给家里写信详细问。

    在草稿纸上,她画下一个简易的表格,左边列“人工干预措施”,右边对应“可能影响的生态因子”:灌溉对应“水分”,补种对应“种群密度”,种植沙棘对应“种间关系”。

    每写下一项,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对应的场景:灌溉渠边的梭梭确实比远处的粗壮,树皮更光滑,枝叶更茂盛,去年暑架她还帮阿叔给梭梭浇水,指尖触到的树皮,是湿润的;

    沙棘丛里的小梭梭苗,在风沙天里依然挺直腰杆,不像裸露地带的幼苗那样东倒西歪,阿妈说,沙棘的根能固沙,还能给梭梭挡风。

    这些记忆的碎片,像戈壁滩上随风滚动的梭梭种子,在她心里生根发芽,渐渐长成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

    笔尖在纸面滑动的“沙沙”声,成为自习室里唯一的旋律,与窗外的风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夜曲。

    她写得如此投入,连保安大叔的脚步声都没有听见——大叔的鞋底磨得有些薄,走路时会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平时她总能提前察觉。

    直到一杯冒着热气的白开水轻轻放在桌角,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嗒”的一声轻响,她才恍然抬头。

    保安大叔站在桌前,深蓝色制服的肩章在手电筒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