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辞师_拾穗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38章-辞师 (第1/3页)

    暮色四合,京城华灯初上,晕开一片片暖黄的光晕。

    拾穗儿站在张建军教授家那扇熟悉的院门外,手指反复摩挲着随身布包上那朵早已褪色却依旧清晰的沙枣花纹。

    针脚细密,仿佛缠裹着戈壁滩上凛冽的夜风,连那暗红色的丝线都似乎浸染着四年前那场暴雨的湿意,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温润的凉。

    这触感,与四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深夜,教授从泥泞中向她伸出的那双大手,那坚实而粗糙的温度,竟是一模一样。

    记忆的闸门轰然打开。四年前的那个夜晚,罕见的暴雨如同天穹裂开了口子,将戈壁滩砸得翻江倒海,天地间只剩下狂暴的雨声和风声。

    瘦小的拾穗儿缩在自家摇摇欲坠的土坯房炕角,土炕潮湿冰冷。

    窗外,狂风卷着沙砾和雨点,疯狂地撞击着薄薄的窗棂,发出“噼啪”的怪响,仿佛下一刻就要将这可怜的庇护所撕碎。

    奶奶用那双布满老茧、枯瘦如柴的手紧紧攥着她冰凉的小手,浑浊的眼睛望着漆黑的窗外,嘴里反复念叨着:“穗儿真棒,考上了名牌大学,村长说了……有人来接你,估计就这两天……”

    可拾穗儿望着窗外那浓得化不开的墨色,只觉得奶奶口中的“有人来接”是比星星还要遥远、还要渺茫的光点,几乎不敢奢望。

    就在她几乎要被绝望和恐惧吞噬时,后半夜,院门外终于传来一阵急促而沉重的“嘎吱”声——那是破旧木门被猛烈推开的声音。

    一个高大的、几乎被泥浆完全包裹的身影,踉跄着闯了进来。

    雨水和泥水从他湿透的旧军装裤脚不断滴落,在地上汇成一小滩泥泞。

    军帽檐上,甚至还滑稽地挂着一小段带着尖刺的沙枣枝。

    电闪雷鸣中,那人抹了把脸上的泥水,露出一双异常明亮而温暖的眼睛,看向炕角瑟瑟发抖的她,嘴角努力扯出一个宽慰的笑,声音洪亮却带着疲惫:“拾穗儿!我们京科大学的,来接你去读书!”

    那是她第一次见到张教授。他伸过来的手,因为长时间在冰冷泥水中推车和紧握工具,关节肿大,掌心布满厚厚的老茧和裂口,粗粝得像戈壁滩上最常见的老沙枣树皮。

    可就是这样一双手,却无比稳当地、小心翼翼地接过了她怀里紧紧抱着的、那本已经翻烂了边角、甚至缺了几页的算术练习册。

    他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迅速用自己尚且干燥的衣襟里层,仔细地将书包裹好,低声说:“这书金贵,可不能湿了,知识都在里头呢。”

    后来,拾穗儿才从车队其他叔叔那里断断续续得知,为了赶在暴雨彻底阻断道路前接到她,张教授的车队在一条深沟里陷了整整半宿。

    是张教授第一个跳进齐膝深的冰冷泥水里,用肩膀死死顶住打滑的车轮,指挥大家推车。

    他的肩膀被车身上翘起的锋利铁皮划开了一道长长的血口子,泥水混着血水浸透了军装,他却像没事人一样,简单包扎后,坚持亲自来接她。

    教授说:“不能让娃等久了,读书的事,一天也耽误不得。”

    “丫头?傻站在门口干啥?快进来,外面风大!”

    张教授那熟悉而略带沙哑的嗓音从院里传来,瞬间打断了拾穗儿潮水般的回忆。

    她深吸一口气,推开了虚掩的院门。只见院子里,教授正弯着腰,细致地用麻绳为院角那棵沙枣树加固防风绳。

    这棵沙枣树,还是她大一那年,从戈壁滩野外考察时,特意带回来的一株瘦弱树苗。

    如今,它的枝桠已经颇为粗壮,繁茂的叶片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绿荫如盖,能遮住半面院墙。

    教授总爱指着这棵树对来访的客人说:“看,这树啊,跟我们家拾穗儿一样,看着不起眼,可韧劲足着呢,给点阳光和水分,就能在哪儿都扎下根,长出自己的一片天。”

    师母闻声也从屋里快步迎了出来,腰间还系着围裙,手里端着一只粗陶碗,碗里是金黄粘稠、正冒着腾腾热气的小米粥。

    雾气氤氲,瞬间模糊了她那副戴了多年的老花眼镜。

    “穗儿,快来,刚熬好的粥,你小时候最爱喝师母熬的这口了,暖胃。”

    拾穗儿连忙上前接过碗,那温热的触感立刻从指尖蔓延到掌心,再一路熨帖到心里。

    这熟悉的感觉让她一阵恍惚,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四年前那个雨霁天青的清晨,她忐忑不安地坐在张教授那辆满是泥点的越野车里,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庄。

    出发前的村长也是这样,递过来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温柔地说:“穗儿,喝了暖身子,路远,到了学校好好念书。”

    坐在堂屋那张用了多年、漆面斑驳的木桌旁,拾穗儿郑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