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辞师 (第3/3页)
“你从戈壁来,骨子里就带着沙枣树那股子倔强和韧性,这四年,我看着你从一个连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毛丫头,成长到能在全校的学术报告会上侃侃而谈,我这心里头,比吃了蜜还甜!回戈壁去,这是好事!是根的事业!别怕难,也别怕苦。要是以后在治沙、办学上遇到什么迈不过去的坎儿,随时给我打电话!我这把老骨头就算不能亲自跑过去帮你,也一定想办法给你联系国内最顶尖的专家,给你支招!”
师母也红着眼圈,递过来一块洗得发白、却带着阳光皂香的手帕,轻轻替拾穗儿擦去满脸的泪痕:“穗儿,到了那边,千万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总为了赶工、赶课就饿着肚子。戈壁条件苦,要是缺什么穿的、用的,或者孩子们缺书本、文具,就给我们写信,或者托人捎个话儿。师母在城里,给你买了寄过去,城里的布料软和,孩子们穿了舒服,你也得给自己添置些……”
从张教授家出来时,夜幕已完全降临。路灯昏黄的光线将两人的身影在水泥地上拉得很长很长。
拾穗儿怀里紧紧抱着那个沉甸甸的铁皮箱,装着沙枣干和手帕的布包挎在肩上,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踏实。
走在铺满枯萎梧桐叶片的小路上,夜风拂过,卷起几片叶子,轻轻落在铁皮箱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极了四年前戈壁滩上那永恒的风吹沙粒的声音。
她抬起头,望向城市被光晕模糊的天际线,几颗最明亮的星星已经顽强地穿透了雾霾,闪烁着清冷而坚定的光芒。
那光芒,竟与四年前暴雨停歇后,张教授车队那几盏冲破黑暗的车灯,如此相似,亮得让人心里发酸,却又无比踏实、充满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拾穗儿一一拜访了其他几位恩师。
她去了英语李芹教授家,手里提着一卷自己精心绘制的戈壁星空图——李教授曾多次感叹,听她描述戈壁夜晚清澈星空下的银河,是多么壮丽,一直心生向往。
李教授展开画轴,看到那用细腻笔触描绘出的、深邃夜空下璀璨的星河,眼眶瞬间就红了,连连说:“像,真像!这星星画得真好,和你说的一模一样,仿佛都能听到风声了。”
她紧紧拉着拾穗儿的手,转身从书架上搬下一大摞崭新的英语儿童绘本和教学挂图:“这些书,都是我这些天特意去书店挑的,图画多,故事有趣,单词也简单,适合零基础的孩子启蒙。穗儿,你回去教孩子们英语,要是遇到什么发音、语法上的难题,千万别自己硬扛,随时给我发信息、打电话,我远程给你辅导,就当是给孩子们上网络课!”
她又去了生态系的周教授办公室。周教授是个风趣的小老头,最爱在课间掏出一把瓜子,和学生们一边嗑一边讨论问题。
拾穗儿带来了一小布袋奶奶在自家院里种的向日葵结出的籽实。
周教授接过瓜子,捏起一颗熟练地磕开,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嗯!香!还是老人家种的瓜子实在!”
他用力拍了拍拾穗儿的肩膀,语气变得严肃而认真:“丫头,有志气!回戈壁种梭梭,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记住,治沙先固本,育苗是关键。以后在育苗过程中,不管是遇到病虫害,还是土壤改良问题,尽管开口!我实验室里有些新培育的抗旱种子样本,回头给你寄一些过去试试。另外,我在那边农业站还有几个学生,我帮你打好招呼,需要技术支持随时找他们!”
夜深人静时,拾穗儿独自站在返回宿舍的十字路口。
怀里抱着张教授沉甸甸的铁皮箱、李教授精心挑选的绘本、周教授承诺的种子,还有师母塞给她的一包新织的毛线袜……
这些物品承载着老师们如山厚重、如海深沉的关爱与牵挂。
她的眼前,再次清晰地浮现出四年前那个暴雨夜的画面:张教授那在泥水中奋力推车、将她护在身后的宽厚背影;村长递过来那碗暖彻心扉的热粥,以及粥碗上升腾起的、模糊了视线的白色雾气;李教授不厌其烦,一遍遍纠正她英语发音时的耐心侧脸;周教授带着她在实验室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细胞时,那种发现奥秘的、孩子般的兴奋眼神……
一股滚烫的热流在她胸中激荡、奔涌。她在心里,对着这片养育她、又送她出来求学的城市,对着所有给予她知识与力量的恩师,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将这份无比珍贵的爱与希望,原原本本、加倍地带回戈壁!要让坚韧的梭梭林重新染绿故乡的沙丘,要让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最终盖过荒野的风啸!绝不辜负张教授当年冒雨推车、伤痕累累也要接她出来的那份坚定;绝不辜负每一位老师倾囊相授、殷切期盼的眼神;更绝不辜负四年前那个暴雨夜里,紧紧攥着破旧练习册、眼中闪烁着恐惧却也暗藏着一丝对未知世界渴望光芒的、小小的自己!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