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杨星才是重点 (第3/3页)
“是的。”沈墨同杨星的对话就很平和了:“有很多像我一样的人,他们跟着父母从滇南回来,可能现在户口都没有落好,能有一份正常的工作都很困难。”
“还有一些年龄更小的,他们可能还在上初中或者高中;沈墨同学,你晓得我的意思吧?我想让你成为他们的榜样,让他们能知道世间有多种可能,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
贾嫦被人拉在后面,听着杨星和沈墨的对话;她的出发点从一开始就错了,反而是杨星这种纯粹的作家,想要为滇南回来的“小土豆”们发声,让家人善待他们,重视他们,更想让他们自立自强,这样的观点得到了沈墨的共鸣。
沈墨兜里有钱,但他不能直接给这些人发钱,将来他们会有各自的人生,他不能给这些人兜底,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
但他可以做这个榜样。
“从初二的暑假开始,我就去饭店里端盘子,尽量多赚一些铜钿……之前同二叔一起住,初三开始住校,寒暑假都住在饭店的宿舍里,过年也回不去……衣服嘛,四季常服不过六套,一双鞋穿四年……脚趾头都要被挤破了……”
沈墨故意用这个信息做误导,有些内容杨星需要他来背书,如果沈墨过得一帆风顺,那这次的采访就没有意义。
但贾嫦和沈江何玫他们一定会看杨星的记录内容,他们可能会以为从这些采访中获得了标准答案。
沈墨没有在歌颂苦难,没有人想要身处苦难之中,但如果真的身处苦难了要怎么办?躺平么?怨天尤人么?如果这样有用,那这些小土豆的生活就不会这样了。
如果真有这种人朝沈墨理直气壮地伸手要钱,沈墨只会给他一个大嘴巴子。
杨星记录着沈墨之前的生活,虽然沈墨说得云淡风轻,但他是过过苦日子的,能理解这其中的心酸。
“过年也回不去……”杨星需要这种素材,他需要沈墨从泥淖飞上云端;只有这样极端的案例,才能足够鼓舞人心。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