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1章:海淀之行:家族的认可_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041章:海淀之行:家族的认可 (第2/3页)

坐一辆。

    “去海淀,军机处胡同口。”

    林崇文对车夫说。

    “好嘞!海淀,军机处胡同!您坐稳,路可不近呐!”

    车夫拉起车,轻快地跑起来。

    行程路线(精确还原):

    出发:从教育部街西口出发,向北转入宣内大街(今宣武门内大街)。

    西行:经过西单牌楼、西四牌楼,进入西四北大街。

    城内路段,车马渐多,颇为喧嚣。

    出城:到达西直门。出城后,视野豁然开朗,踏上通往颐和园的御道/石道(土路)。

    郊外路途:一路经过高梁桥、白石桥、黄庄。

    路旁是稻田、荷塘,远处西山轮廓清晰。

    车夫跑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中途在黄庄茶棚歇了次脚,喝了碗大碗茶。

    这段路漫长且颠簸,充分体现了当时出城交通的不易。

    进入海淀镇:近一个半时辰的颠簸后,人力车夫擦了把汗,回头喊道:

    “先生,海淀镇到啦!”

    林怀安精神一振,抬眼望去,眼前的景象与内城的规整大不相同。

    车辆首先驶上的是御道(西直门至颐和园大道)在海淀镇的一段,即西大街。

    这条连接京城与西郊的主干道相对宽阔,黄土路面被车轮碾出深深的辙痕,两旁栽着高大的槐树。虽仍尘土飞扬,但气派俨然,可见汽车(偶尔)、骡马大车、人力车和行人交织往来,是海淀当之无愧的“迎宾大道”。

    车子并未在西大街久留,随即拐入了与之交叉的、东西走向的老虎洞胡同。

    一进胡同,喧嚣声和市井气息便扑面而来。

    这里不愧是海淀镇的商业心脏,店铺鳞次栉比,旌旗招展:

    老字号茶食铺如“聚顺和”、“仁和”的橱窗里,陈列着萨其马、蜜饯、茯苓饼等各式京式糕点,甜香诱人。

    饭庄饭铺里飘出阵阵饭菜香,从“德胜馆”等较具规模的馆子,到经营涮羊肉、烤鸭、家常菜的中小饭铺,应有尽有。

    绸布庄(或有瑞蚨祥的分号)门口挂着各色布料,在阳光下泛着光泽。

    因靠近燕京、清华等学府,专门的文具书店也不少,售卖笔墨纸砚、古籍和新式书籍,可见三五学子模样的青年进出。

    更少不了油盐店、酱园、中药铺、茶叶铺等日用杂货铺,以及为往来客商提供歇脚的车马店与客栈,人声鼎沸,骡马嘶鸣。

    市井氛围热烈而粗犷。

    街道上各种车辆行人摩肩接踵,小贩沿街叫卖声、伙计招徕客人的吆喝声、铁匠铺的打铁声、茶馆里的谈笑声混杂在一起。

    空气中弥漫着牲畜、食物、尘土、香料和汗水的复杂气味,与北平城内更显秩序的氛围相比,海淀镇充满了一种野性、鲜活的市井喧嚣与活力。

    人力车夫熟练地在人流中穿行,很快从繁华的老虎洞胡同转入一条稍显清静的南北向街道——南大街/北大街。

    随后,再次拐入一条更显幽深的胡同——军机处胡同。

    这条胡同因清代曾设军机处外直庐而得名,1933年时,两旁多是青砖灰瓦的宅院,显得颇为规整,透着一股沉静的气派,可见仍是官员、学者宅邸聚集的重要区域。

    最终,车子在一处门楣有着简单砖雕的老宅前稳稳停下。

    车夫放下车把,长舒一口气:

    “先生,军机处胡同到了,就是这儿!”

    祖父林翰章老人年近七旬,是前清秀才,虽功名未就,但一生嗜书,颇有古风。

    见到长孙到来,老人很是高兴,捻着花白的胡须,连声让坐。

    二叔林崇礼闻声也从内堂出来,他穿着湖绉长衫,面容精明,是个成功的粮行商人。

    二叔家有两个孩子:堂弟林怀谦(15岁,读温泉中学高中一年级),堂妹林怀敏(12岁,读初中一年级)。

    老宅比教育部街的院子宽敞,充满了热闹的烟火气。

    落座奉茶后,林崇文看似不经意提起:

    “怀安这次在中法附中的月考,略有进益。”

    二叔林崇礼闻言,放下茶碗,笑道:

    “哦?听说那中法中学课业紧,洋文、格致(物理化学)都抓得严,能跟上就好。”

    他言语间带着商人的务实和对新式学堂的些许敬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