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劳动最光荣与团结有力量 (第1/3页)
叶汉笑说道:“咱们谁不想留在大同工业区呢,只是此事谈何容易。如今想要加入抗旱社的村庄是越来越多,如此一来,要下派到乡间的夫子数量自然也跟着增多。况且大伙都清楚,社长一贯认为,艰苦之地方能考验人。咱们只有在村里做出一番成绩,才更有机会成为正式社员呐。”
经过这三个多月的发展,大同社已然颇具规模。如今有正式社员百余人,预备社员三百余人。这其中,有一大半都是从抗旱社发展而来的。
但要说起来,在投靠大同社读书人当中,发展出社员的比例算是最高的了。
像叶汉他们这些人,目前都还是预备社员,尚处于考核期。这考核分为两个方面,一则考核他们对大同思想的认知程度,二则考核他们将大同思想付诸实践的能力。
毕竟这些人皆是读过书的,对于大同思想的理解和认知自然是比较快的。然而,要将其付诸实践,就得实实在在地为所在村庄做些实事,起码得做出成绩来,才有资格成为正式的大同社员。
万涛接过话茬道:“从这两批新加入的社员情况来看,抗旱社里那些优秀的农户、打井队员,所从事的大多是些耗费力气的活儿,确实不太适合咱们。
不过,倒是有不少人去了养殖场,从事鸡鸭养殖。就说有个叫夏涛的读书人,弄出了火炕孵鸡的法子,凭借这个,成功成为了正式社员。
还有在牧场养羊的,研究出了什么青贮饲料,整个牧场的十个人也都正式入社了,咱们读书人有一技之长,更容易入社。”
如今徐晨这边,钱财充裕,人才也渐渐充足起来。如此一来,许多事情便无需他事事亲力亲为。他只需把技术要点写出来,交给那些专业的人才去操办即可。就拿大同工业区来说,如今最缺的便是蛋和家禽这类肉食,而纺织厂又急需羊毛。于是,徐晨便把火炕孵鸡和青贮饲料的技术详细记录下来,让专业人才去钻研实践。
像这种有着明确技术目标的项目,即便经历几次失败,最终也能成功。
在徐晨眼中,这些能攻克技术难题的人,才是真正的技术人才,所以万涛也没有说错,徐晨这是有意思的,把读书人改造成为技术人才。
一旦他们取得成功,徐晨便立刻将他们的事迹刊登在《大同报》上。如此一来,一方面是为这些人才扬名,让他们在社里乃至整个米脂都能声名远播;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传播这些实用技术,让更多的人知晓火炕孵鸡和青贮饲料的技术。
“有一技之长?”赵汉卿等人思索起来了,想要通过技术加入大同社。
“会长来了!”徐晨现身,刹那间,现场众人纷纷围将上去。
徐晨笑意盈盈,一一与众人亲切寒暄,而后引领众人步入会场。
但见会场上,各村村长依次端坐于下,台上则是以徐晨为首的抗旱会诸位领导。
待众人皆已坐定,徐晨朗声道:“今日召集诸位前来,实乃有一事相商。吾等欲在清溪河上游修筑一座水坝,此坝修成,对我等益处良多,故而需各村齐心协力、出人出力。”
“修水坝?”众人听闻,尽皆面露惊愕之色。
徐晨却神色笃定,接着说道:“这两年,米脂之地旱灾愈发严重,诸位皆深受其害。诸多农户生计艰难,甚至只能卖儿卖女以度时日。
依某之见,若想改变这等靠天吃饭的困局,修筑水坝势在必行。待水坝建成,冬季雨季之时便可储水,待到农时需水之际再行放水。如此一来,小灾之年,吾等可安然度过;即便遇大旱之年,亦能将灾情减轻几分。”
言罢,徐晨令人挂出一幅图来。图上所绘,乃是米脂极为常见的一处沟壑峡谷,然不同之处在于,一条高耸的土坝横亘于峡谷之中。峡谷之内,一条水光潋滟、蜿蜒曲折的湖泊呈现眼前。那峡谷出平湖的壮丽景象,令众人无不心生向往。
“这不正是我三川庄吗!当真能造出这般大的湖泊?”三川庄村长满脸难以置信,实在难以相信图上之景描绘的竟是自己的村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