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粮食危机与灾害连连的关中 (第2/3页)
一块宝贵的生存之地。徐晨迅速组织了 3000流民来到这里开垦,像这样的垦荒地,在整个延安府共有 12处。
但真正投身到垦荒工作中,才知道其中的艰难险阻。荒山野岭中,杂树根、杂草、石头、碎石随处可见,更别提还有各种蛇虫鼠蚁时不时出没,意外状况频发。
徐晨亲身经历后,才深刻理解那些农户为何不愿开垦这些荒地。即便没有地主的强取豪夺,垦荒所需付出的巨大劳动力,也不是普通小农户能够承受的。而且,刚刚开垦出来的土地极其贫瘠,需要精心养护三四年才能逐渐变得肥沃,这确实不是一般小农户能做到的,起码得是士绅地主阶级才有这样的资源和能力,偏偏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兼并土地,自然不愿意费时费力做这样的辛苦活了。所以才把这样一块可以变成沃土的土地荒废到现在。
为了提高垦荒效率,加强组织度,发挥流民的战斗力,徐晨将张家滩的 3000屯垦军分成了 10个大队,每个大队 300人,并给每个大队都发放了一面红旗。
他为每个大队定下任务额度,大队再将任务细化拆分到中队、小队。为了进一步调动大家垦荒的积极性,徐晨想出了一个口号:“征服张家滩万亩地,肤施县百姓力量大。”
没想到,这个口号一经喊出,效果显著,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建设家园、开拓土地的热情。
各个大队也纷纷响应,想出了一些简单易懂又充满斗志的口号。一大队喊着:“一大队,勇当第一。”
二大队也不甘示弱:“二大队,舍我其谁。”
三大队同样豪情万丈:“三大队勇往直前。”
在充足的粮食和劳动工具保障下,这些口号如同给大家注入了精神力量,让流民们干起活来充满动力,一个个热火朝天。
徐晨也拿着锄头,融入到垦荒队伍当中。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再加上他自身独特的“外挂”助力,如今的徐晨已然成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户。
他总能精准地以最佳角度把锄头锄进地里,轻松地将地翻起,三两下就把土块打碎,巧妙地把杂草的根系暴露在阳光下,让其晒死。他除草的动作高效又省力,很快就成了翻地的“排头兵”,身边围聚了不少流民,纷纷以他为榜样,跟在他身后学习。
徐晨身边的高小四更是紧跟其后,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和徐晨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高小四满脸难以置信,忍不住说道:“不可能的,都督你开始种田也就这两年的事情,怎么动作比我这种了 30年地的人还要快。”
要知道,当初在高家寨时,徐晨可是从来不下地的,这才短短两年时间,徐晨就变成了农活高手,做起农活又快又好,连他这个老把式都自愧不如。
徐晨笑着回应道:“所以要多读书,了解其中的原理,才能更高效地做事情。哪怕是种地,也不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啊。”
然而,徐晨除草过程中,眉头渐渐皱了起来。他发现地里的草蜢数量多得惊人,是去年的好几倍,只要翻动土块,就有一堆草蜢跳来跳去。
“久旱必蝗!”徐晨心中一紧,凭借经验,他意识到这是爆发蝗灾的前兆。他忍不住暗骂:“明末的老天爷真不给人一点活路啊,爆发旱灾还不够,还要来一场蝗灾。”
“先生,先生!”就在这时,不远处刘永和李文兵二人匆忙赶来。刘永跑到徐晨身边,焦急地说道:“先生,现在四周的流民听说我们大同社在分地,都往这边跑。这个月还没过一半,各地统计的流民数量就已经破万人了,照这个趋势,这个月预计会涌入 2万多流民。”
徐晨道:“人多力量大嘛。王二他们不是一直嫌弃兵力不够,总想着扩大军队吗?现在有这么多流民,兵力问题倒是不用太过担心了。”
刘永却没好气地说:“可是粮食怎么办?我们围剿了整个延安府的士绅,手中的粮食也就不过 150万石。现在依靠我们大同社吃饭的人已经超过 10万,一天就要支出 2000石粮食,一年下来就是 73万石粮食。看上去这些粮食能吃两年,但以现在流民增加的速度,只怕到年底我们就承受不住压力了。”
确实,大同社虽然在围剿士绅过程中收获了大量的钱财和粮食,但开销同样巨大。6万流民屯垦,由于开荒是重体力活,一人一日消耗粮食就是 2升,士兵、工匠、管理者也都是这个口粮标准,大同社对粮食的消耗速度几乎是一日就能清空一座粮仓。
李文兵也忧心忡忡地说:“先生,今年整个延安府到现在滴雨未下,干旱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了。我等应该未雨绸缪了,要不然粮食耗尽,大同社大好的局面必然崩溃。我提议从今日开始,粮食支出开始减半,同时大范围在四周购买粮食,以此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
徐晨思索良久后说道:“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我们要建立一个从上到下完备的体制。而且我们这些社员要起带头作用,如果要给大家减少定额的粮食,那必须先从自己做起。”
徐晨接着详细阐述:“第一,人口户籍要完善,精确到人。要清楚每个人是男是女、年龄多大,甚至要了解他们的职业。根据不同职业和人群,发放相应的粮本,规定每个人每个月的口粮。
我大致说一个标准,安重体力活,高技术人员,职业重要性来定。护卫队成员作为保护我们的士兵,他们的口粮不能减,一人的定额是两升;工业区的工匠,他们是我们财政的重要来源,定额的口粮减少到一升五;开荒的流民,口粮减少到一升二;我们大同社的社员和其他从事轻体力活的人,口粮减少到 1升,而我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粮食定额同样定在 1升。”
“第二,要建立完备的粮食征收制度。在整个延安府,禁止粮商私自收购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