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关中军屯与五年平辽带来的躁动 (第1/3页)
在炎炎烈日之下,广袤的关中大地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贺函带着一众农夫正在田间忙碌地收割粮食,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三边总督杨鹤在随从的簇拥下,缓缓来到这片田地。眼前的景象让他眼前一亮,只见田地里堆着高高的土豆、红薯和玉米,这些作物个头硕大,比起普通的五谷要大出好几倍。
杨鹤饶有兴致地走上前,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这些作物,而后又看着这片略显荒芜,眼中满是惊喜:“这就是你们重民社开拓出来的荒地?”
刘南卿站在一旁,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恭敬地回答道:“正是。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无人烟、杂草丛生的土地。但经过我们众民社半年的不懈努力,日夜开垦,如今已经有三千二百亩田地。今年夏收,预计可收获百万斤粮食。都堂,关中像这样的荒地何止百万亩。倘若能由朝廷出面组织流民开荒,那整个关中的流民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啊。”
这片荒地是众民社初到西安府时购置的。大明从法律层面讲,开荒本不需要花钱。当年朱元璋为鼓励垦荒,对这类事情极为支持,还专门制定了法律。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就下诏令,新垦的土地,不论面积多少,一律不起征赋税。
洪武15年,又进一步明确规定,北方新开垦的土地永远不征赋税,为的就是鼓励百姓多开荒。这本是一项利民的好政策,可惜由于明朝财政状况常年窘迫,如同“叫花子”一般,这一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并未能全面落实。
不过,对于那些惯会钻空子的士绅来说,即便只是减免几亩土地的税赋,他们也能巧妙地钻空子,最终让自己所有土地的税赋都得以减免。按理来说有这种不征税的土地摆在眼前,他们怎会轻易放过?
然而,现实却令人无奈。整个关中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的荒地,却鲜有人愿意前来开垦。原因其实很简单,对于那些士绅老爷们来说,辛苦开荒哪有兼并土地来得轻松快捷。在他们眼中,朱元璋所给予的“永不起科”那点小恩小惠,根本不值得一提,甚至还觉得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轻视。
所以刘南卿他们刚从米脂来到长安城时,就惊愕地发现,距离西安城不到三十里的地方,居然还有大片大片荒芜的土地。而在他们一路赶来的途中,所见到的荒地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土地若能开垦出来,安置流民简直绰绰有余。
杨鹤听着刘南卿的讲述,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好好好,本官果然没看错你们这些后辈。有如此实干的才能,日后你们必定会成为我大明的顶梁柱。”
这时,贺函看到杨鹤等人走来,赶忙放下手中的农具,快步上前行礼:“总督大人!”
“快快请起!”杨鹤看着眼前皮肤黝黑、如同老农一般的贺函,心中既心疼又欣慰。在他看来,大明能有这样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实干青年,这天下终究还是有希望的。
杨鹤看向田间忙碌的众人,又看看眼前堆积如山的粮食,问道:“现在才六月份,你们就进行夏收了,难道这新作物也能种两季?”
贺函点点头,神色认真地说:“可以的,督堂。只是这样连续种植会比较伤地力。但如今关中干旱形势如此危急,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能多收获一斤粮食,关中的灾民就可能少饿死一个人啊。”
“好好好!”杨鹤连声称好,这种作物不但抗旱高产,居然还能种两季,这简直是意外之喜。他兴奋地搓了搓手,目光坚定地看着贺函说:“本官有意任命你为屯垦大使,在整个关中大力推广这三种抗旱作物,同时开展大规模的屯垦荒地行动。眼前这三千亩远远不够,整个关中需要三十万乃至三百万亩这样的土地啊。”
贺函听闻,脸色微微一难,无奈地说道:“总督,其实我等来到关中后,就曾向那些大族推广过这三种作物。可他们根本不愿意种植,对我们的提议置若罔闻。”
杨鹤顿时脸色一沉,眼中满是厌恶之色。他太清楚这些大族内心的盘算,这三种作物既高产又抗旱,在赈灾方面堪称神器,但对于大族们疯狂兼并土地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他们自然不愿意推广这三种作物,以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
贺函接着说道:“眼见夏收将近,时常有人到我们的屯垦地搞破坏,试图毁坏粮食。后来我组织人手日夜巡夜,抓到了好几次。我们狠狠教训了他们一顿,这种破坏行为才稍有减少。
但他们又想出了另一个法子,引诱大量的流民进入屯垦地。就这段时间,我已经抓到了五百多个流民。对于这些一无所有的人,我们抓也不是,放也不是,实在是棘手啊。如今我们还能勉强看住这一处,但要是大规模开展屯垦,我等重民社社员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分身乏术啊。”
杨鹤听后,不禁怒从中来道:“这些大族到底想做什么?关中可是他们的老家,他们难道不知道这样胡作非为会让整个关中陷入大乱吗?”
其实也难怪杨鹤如此恼火,他如今统领着三边十几万大军,却一直不敢对大同贼寇轻易动手,就是因为担心关中的干旱会让流民彻底沦为叛军,从而导致整个关中地区陷入动荡。可这些大族倒好,不但不帮忙解决问题,反而在背后捣乱,巴不得关中乱得更厉害。
不过,杨鹤从这片新开垦的土地上,看到了彻底解决流民问题的希望,实在不愿意就此放弃。沉思片刻后,杨鹤目光坚定地看着贺函说:“本官会全力支持你们屯垦。本官这就上报朝廷,把你们收编为军屯。”而后,他微微迟疑了一下,接着说道:“贤侄若不介意的话,本官向天子举荐你为屯垦千户。”
在大明,千户算是中级军官,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这无疑是一步登天的好事。但贺函已经是举人出身,只要再进一步考取进士,就能成为大明真正的统治阶层——文官。此时转任武职,对贺函的仕途的确会有一定影响。
贺函却毫不犹豫地笑道:“督堂,只要对大明有利,某又怎会在乎这区区前途。一切以大明的安稳和百姓的福祉为重!”
“好好好!”杨鹤满意地连拍贺函的肩膀,对他的欣赏又多了几分。在这艰难的时刻,能有这样深明大义的青年挺身而出,杨鹤仿佛看到了关中乃至整个大明未来的希望。
巡视完屯垦区域之后,杨鹤带着刘南卿,一路风尘仆仆地向北进发,最终抵达了鄜州。一路上,黄土漫天,官道两旁的村落尽显破败之象,很多村落甚至看不到一个人影,田间的麦苗也无人打理,这让杨鹤心中忧虑更甚。
杨鹤身为三边总督,虽然暂时没有对大同社采取军事行动,但也并非毫无作为。大同社在当地势力渐长,其种种举动让杨鹤不敢掉以轻心。深思熟虑之后,他从固原紧急调了两营兵马,分别部署在牛武镇和富县。这两营兵马的将领,皆是固原的将门之后。一位是游击将军李英,此人作战勇猛,但脾气有些暴躁;另一位则是参将马俊豪,为人精明,只是言语间时常带着几分傲气。
马俊豪得知三边总督杨鹤前来视察军情,不敢有丝毫懈怠,赶忙带领一众亲兵出城迎接。见到杨鹤后,他恭敬地行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