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关中军屯与五年平辽带来的躁动 (第2/3页)
道:“总督大人一路辛劳,末将在此恭迎大人多时了。”
杨鹤微微点头,回礼后,与他简单地寒暄了几句,询问了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日常防务情况。
随后,众人一同来到大营。营帐内,气氛略显严肃。杨鹤坐在主位上,目光凝重,看向马俊豪严肃地问道:“大同社最近的动向究竟如何?他们可有想进攻关中的意图?”这是他一直以来最为担心的事情。如今关中地区流民遍野,局势本就动荡不安,若是大同社再趁机杀进关中,那局面必将失控,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马俊豪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略带轻蔑的笑容,自信地说道:“总督大人放心,那些贼寇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行事毫无章法。他们丝毫不阻止流民入境,反而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安置这些流民。您想啊,就他们那点家底,折腾完这些,哪里还有精力来对外作战?依末将看,他们短期内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杨鹤听后,微微松了一口气,但神色依旧凝重,语气严肃地说道:“话虽如此,但流民入境只会壮大大同社的势力。将军身处边境,应当想办法阻挡那些流民继续涌入延安府。这是关乎关中安危的大事,切不可掉以轻心。”
马俊豪听了这话,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无奈与不满,他抱拳说道:“总督大人,您说得倒是轻巧。某要是派兵阻止他们入境,那这些流民该如何安置?大人您能拿出银子来赈济他们吗?如今这世道,到处都是流民,朝廷拨下来的那点银子,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末将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说完,他又忍不住抱怨起来:“您再看看人家袁都师,一开口就是 5年平辽,把陛下哄得开开心心的。据说人家离京师时,带的饷银足足有 150万两。再看看咱们,处处捉襟见肘,这仗还怎么打?”
说着,他看向杨鹤的眼神中,隐隐带着几分嘲讽,仿佛在说,您做了一辈子大员,怎么连袁崇焕这个年轻人都比不上,小皇帝这么好哄的一个人,就他去京城最起码也能骗个200万两银子出来,这么好的机会都给浪费了。
这可是死一位皇帝才有的机会,骗完这次之后,小皇帝也该清醒了,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怎么就这样浪费了,想的他都恼火。
是的,历史还是沿着它原本的道路继续前进,今年4月份,崇祯召袁崇焕平台对奏,袁崇焕也和历史一样大,说出了那句大名鼎鼎的5年平辽,崇祯大喜,封袁崇焕为兵部尚书,都师蓟辽。
这也引起了整个大明官场的哗然,无数人后悔懊恼,他们知道小皇帝没有经验,却没想到这么好骗,就是辽东现在的局势,天子居然相信袁崇焕5年能平定辽东,说句大话就能升官发财,这还有天理吗?
尤其是像马俊豪这样的将门,内心真是羡慕妒忌恨外懊恼,辽镇本就肥,现在更是要肥的流油了。
于是这些将门看到三边总督杨鹤的眼神就更不满了。
杨鹤自然也能明白马俊豪内心的想法,但他却无言以对,袁崇焕什么底细他能不清楚,这就是东林党想办法推出来的政治明星,用来哄骗当今天子的,5年平辽他也敢讲,就5年的时间能稳定辽东的局势,都算袁崇焕厉害。
袁崇焕是什么底细,除了满心期待平辽的崇祯皇帝不清楚,朝堂上稍有见识的官员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当年袁崇焕督师辽东时,实则并无什么特别出色的战绩。所谓名震一时的宁远大捷,不过是大明朝廷为了提振士气而推出的一块“遮羞布”罢了,这也是他后面很快被天启皇帝罢免的原因,袁崇焕如果真能打,哪怕是为了自家的江山,天启皇帝也不可能罢免他。
说是凭借火炮击伤了努尔哈赤,可实际上努尔哈赤在宁远大捷后足足过了 8个月才离世。若真是被火炮击中,还能硬撑这么久,那努尔哈赤简直堪称超人了。
杨鹤心里明白,因为发放饷银的事情,三边将门对自己多有不满,颇有怨言,他也只能默默忍受,强撑着局面。
简单巡视了一下富县军营后,在马俊豪的护卫下,杨鹤一行前往最前线的牛武镇。一路上,黄土飞扬,能见到撂荒的田地更多,里面杂草丛生,显然已经没有人打理了,杨鹤的心中也愈发沉重。
当他们抵达牛武镇的关口时,眼前的景象让杨鹤瞠目结舌。只见关口前排着一支长长的队伍,皆是些衣衫褴褛、穿着落魄的百姓。他们用简陋的竹筐抬着一些东西,每路过关卡,便会自觉地放下一半,然后满脸欢喜地朝着延安府,也就是大同社控制的地盘走去。
杨鹤心中疑惑,连忙上前查看。只见关卡士兵留下来的竟是一些草蜢蝗虫,这让他大为不解。
游击将军李英见状,赶忙上前解释道:“大人,实在是不知那些大同社的人脑子是不是糊涂了,他们居然花大价钱收购这些蝗虫干,声称一斤蝗虫干能换一斤粮食。如今这蝗虫到处都是,附近的村民便发现了这条‘致富之路’,纷纷抓蝗虫晒干,然后拿去延安府卖给大同社。”李英脸上带着几分得意,接着说道:“末将看到这情况之后,便设卡要求这些村民交出一半的蝗虫干。如此一来,一来可以补充军中短缺的粮饷,二来还能消耗大同社的粮食储备,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蝗虫!”杨鹤震惊得脱口而出。他为官几十年,历经了好几次蝗灾。在他的记忆中,蝗灾可是比旱灾更加恐怖的灾难。蝗虫过境之处,庄稼被啃食殆尽,寸草不生,每次蝗灾爆发,都会饿死无数百姓,那凄惨的景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这时,一旁的刘南卿开口道:“大人,根据我们收集到的关于大同社的信息,陕北已经处于蝗灾爆发的前期。徐晨为了防止蝗灾进一步扩大,在整个延安府大规模地收购蝗虫。”
杨鹤听后,脸色一阵尴尬,连蝗灾他们都能提前预防,并且快速的拿出应对的方案,大同社总能做出一些连朝廷都难以做到的事情,这让他时常觉得,自己这些大明官员仿佛都是一群酒囊饭袋,空有官职,却在应对实际问题时显得如此无力。
购买蝗虫倒是一个消灭蝗灾的好方法,他本来也想效仿大同社,下一个收购蝗虫干的政策,可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的三边总督府根本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这样的举措,想到此处,他不禁暗暗叹了口气。
就在这时,对面又来了一群村民。他们有说有笑,背篓里有的背着粮食,有的背着布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那轻松愉悦的模样,让杨鹤恍惚间觉得,对面的延安府,也就是大同社的地盘,才像是真正的太平盛世,才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朝廷”之地。
看着这一幕,杨鹤心中五味杂陈。大同社这般收买人心的手段,实在是高明,已然成为了朝廷一个强劲的对手,不能继续放任大同社了。
长安城,阳光洒在重民社总部那略显陈旧的建筑上。夏收刚刚完成,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丝收获的气息,重民社的高层们齐聚一堂,气氛略显严肃。
贺函率先打破沉默,他站起身来,目光扫视众人,朗声道:“总督大人决定在关中进行全面的屯垦,这是当下的一件大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