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乱糟糟的议会与“蒙奸” (第1/3页)
崇祯二年(1629年)7月27日,日暮时分。
夏日的太阳虽已接近傍晚,却依旧火辣地炙烤着大地。一支小驼队缓缓行走在五原这条古老的秦直道上,驼铃在寂静的空气中清脆作响,他们正是徐光启一行人。
他们这一路行进得极为缓慢,虽说此行的目的是来救人,但延安府新奇的事物实在太多,不断吸引着他们的目光,耽搁了行程。
起初,徐光启他们在知晓陈子龙的情况后,原计划休息三天便继续上路。然而,同行的年轻人精力充沛、闲不住,夏允彝等人逛了大同社的工业区,这里完全由作坊组建而成的城市让他们大开眼界。
尤其是大同社的纺织厂,规模宏大得超乎想象,产能之高更是让这些来自江南的人都感到无比震惊。那一排排整齐的织机,在工匠们熟练的操作下飞速运转,一匹匹精美的布料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诉说着大同社工业的蓬勃发展。
之后,他们又找到了大同社的政务学院,这里是宣传大同之志的地方,也是徐晨按照后世大学的模式建造的学院。
学院主要供大同社社员学习使用,但对外人也开放,允许他们进入听课,北方大量对大同社感兴趣的读书人,都会在此辩论,学习,学院已经成为了传播大同思想的源头。
夏允彝他们得知这个地方后,兴趣大增,很快就跑到这里来听课。
当时,讲师何言正在对学员们讲述消灭地主士绅的必要性。夏允彝等人听后不服气,当即与何言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何言不慌不忙,他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侃侃而谈:“从历史上的贵族、门阀士族,到如今的地主士绅,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由之路。曾经辉煌一时的贵族、门阀士族都已走向灭亡,地主士绅又怎能逃脱历史的车轮呢?”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句话都仿佛重锤一般,敲击在夏允彝等人的心上。
接着,何言话锋一转,开始讲述当今的事实:“当今的天下,地主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土地。然而,他们既不能有效地组织国家生产,也无法在抗击外敌时挺身而出。他们已经成为了天下最腐朽的部分,如果他们不消亡,整个天下都将被他们拖累,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而历史上他们也的确拉着天下堕入了深渊,单以对天下的组织生产而言,地主士绅的上限比门阀贵族要高,他们掌权的宋明两朝生产力更发达。但他们的下限却更低,他们掌权的上千年时间,异族统治的时间就有三四百年。
最后,何言从道德层面反驳地主士绅的罪恶。他把大同社在整个延安府搜集到的关于地主士绅的种种恶行全部讲了出来。
为了让后人铭记这些历史,徐晨吸取了后世的教训,大同社的每个县都设立了一个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地主压迫农户的证据。高利贷的欠条堆积如山,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在诉说着农户们的悲惨遭遇;还有地主私设的刑具,每一件都散发着阴森的气息,让人不寒而栗;以及农户们对地主罪恶的控诉故事,每一个都让人痛心疾首。
夏允彝等人参观过这些博物馆后,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虽然以前也听闻过一些地主欺负农户的事情,但毕竟身处上流阶层,很少直面这种赤裸裸的罪恶。如今,看到这些确凿的证据,他们忽然觉得自己失去了为地主士绅这个阶级辩护的勇气。
何言从历史发展、当今现状,再到士绅道德三个方面,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地主的罪恶和无能。他指出,清理这些地主士绅是天下百姓共同的心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道路。这场辩论中,夏允彝等人被何言的一番论述说得哑口无言,为此还消沉了好一段时间。
而徐光启则参观大同社的农场,他艰难推广的玉米,土豆,红薯,现在却已经成为了延安府种植最广的抗旱作物,农场这种经营模式别让他惊讶,几千人像工匠一样种地。
既种地也搞养殖,本来没多少经济价值的源坝被建成了大型养鸡场,鸡舍像房子一样密密麻麻在源坝上,每次喂食这时犹如乌云盖顶,这样的场景让他惊愕。
他们共同劳作,共同吃饭,共同娱乐,共同休息,这一幕让他欣慰又叹息。
而真正让他们在延安府待上一个月的主要原因,他们知道六月大同社会召开一场议员会议。
从得知这场会议的消息后,夏允彝等人便在这里整整等了10天。在这片土地上,大范围让人参与政治权利的景象,还是在三代时期出现过,那时的国人拥有很大的政治权利。当然讲三代时期国人参政议政的书籍几乎没有,他们只能从几个历史上流传出来的故事管中窥豹,而大同社的场大会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在当今的天下,最反皇权的必定是江南地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江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那里的手工业者、地主士绅,甚至官僚贵族,都极其厌恶皇权对他们的压制,更讨厌皇权的触角伸到江南。
这是利益驱使下的必然结果,所以江南历来就有强烈的反皇权思想。正因如此,夏允彝他们对这个议会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决定花些时间留下来,看看大同社的议会究竟是如何召开的。
肤施县的议会本就是一场演习,是为大同社议会做准备的,所以允许外人参观,并且各家报纸还重点报道,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并提出意见。
这场会议不但大同社重视,关中仕林士绅读书人,山西的读书人,宁夏的将门都很重视,派人前来参观。
夏允彝等人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了议会现场,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大开眼界。
议会中的参会人员以农户和商户居多。农户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诉求,他们要求大同都督府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因为旱灾的影响,他们希望能够减免税负,甚至还要求都督府不要再招揽流民。农户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期盼,旱灾已经让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减免税负或许能让他们喘口气,同时工匠的生活也让他们羡慕,他们不满外来者抢走了当地工作的机会。
刘永则代表都督府,答应今年的税收只收两成,并且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但对于限制流民入境则予以否决。
而商户们的要求则更加激进,他们强烈要求都督府领兵进关中,消灭邪恶的大明朝廷。商户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原因其实很简单。自从大同社打通了通往草原的商路之后,无数商队如潮水般涌向草原,购买羊毛、各种皮制品、牛羊、战马等货物。然而商路的畅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他们的竞争对手一下子增加了10倍不止。
大同社强力维持河套一带的草原秩序,不断发动骑兵在草原上剿匪,使得这一带的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原本只有比较大的商队才敢前往草原,现在十几个人,租几把枪,带着两三辆马车装满布匹、铁器就敢去草原做生意。这导致市场竞争压力急剧增大。
同时,由于原材料供应渠道的打通,纺织厂再也不愁原材料的问题。在大同社的地盘内,只要有点钱的人都纷纷投资建纺织厂。
而且大同社还提供全套的帮助,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