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地主终将被碾碎 (第1/3页)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三日。
五原城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就是来找陈子龙的徐光启他们。
他们这一路可谓是波折不断,先是在沙漠遇到了沙尘,要不是找到了驿站,差点死在沙漠,到了云中城,满心期待能在那里找到陈子龙。然而,在云中城四处打听消息后,却得知陈子龙去了五原城。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折返前往。好在黄河在河套地区水流比较平稳,大同社为了快速运输物资,修建了码头,还制造了大量的平底船用于货物运输。他们这一路坐船前行,倒也不算太过辛苦。
在五原城他们四处打听,经过半天的寻找,终于在一个临沃农场找到了陈子龙。
不过,严格来说并不是徐光启他们主动找到陈子龙的,而是陈子龙先知道了他们的到来。毕竟像他们这样一群读书人来到五原这个地方,实在是太醒目了。大同社很快就发现了他们,并且了解到他们在打听陈子龙的下落。就有社员向陈子龙汇报了这个情况。
此时的陈子龙,得知自己的老师和好朋友千里迢迢跑到河套地区来找他,内心五味杂陈。他既感到愧疚,又有一丝惶恐。愧疚的是,觉得自己拖累了老师和朋友,让他们为自己奔波劳累;惶恐的是,害怕老师和朋友不支持他在这里的事业。
这一年多来他负责主持河套的屯垦工作,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他带领着众人修建了三条水渠,开垦出上百万亩土地。学以致用的满足感和在河套建立的事业,让他产生了极其强烈的自豪感。以至于他都忘记了现在大同社在朝廷眼中是叛逆,他现在的行为严格来说也是在帮助叛逆。
直到徐光启他们找过来,他才猛然意识到这一点。而后他开始担心老师和朋友们会阻止他继续留在河套,但他真的不想离开。在河套的这一年时间里,他获得的成就感是在家乡十几年都未曾有过的,他想要彻底完成河套屯垦。
而徐晨得知徐光启来到河套之后,心中大喜。他跟着陈子龙一起来迎接徐光启一行人。对徐晨来说,徐光启是大明最顶尖的科学家,哪怕徐光启只是把自己的书籍留下来,都能给大同社带来巨大的帮助。
就这样,徐晨和陈子龙两人各怀心思,在农场门口迎接徐光启他们。徐光启很快就看到了自己的学生,他快步走到陈子龙面前,上下打量着他,感叹道:“卧子你变化好大,为师都快不认识你了。”
夏允彝等人更是吃惊地说道:“卧子,你这是在河套吃了多少苦,整个人都黑了。”
陈子龙看着自己的好友,笑着回答道:“虽然在河套吃了不少苦,但某很快乐。这一年我终于做了一些实事了。”
而后,他赶忙引荐道:“老师,这是大同社长徐晨。”
徐晨恭敬地行礼道:“后辈徐晨见过徐师。”
徐光启看着眼前皮肤黝黑、如同老农一般的徐晨,吃惊地问道:“你是晓之?”
徐晨和徐光启书信交流的时候,按照这个时代的习惯取了一个“晓之”的字,有太阳初升之意。
徐晨现在的模样,不仅让徐光启吃惊,连夏允彝也惊讶无比。他们知道徐晨是有学问的读书人,如今更成了一方首领,手中掌握着几万大军,治理着百万的百姓。
他们原本想象徐晨要么是像曹操那样的乱世枭雄,或者是像刘备那样仁厚的君主,但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像一个普通的农户。
徐晨却爽朗地笑道:“正是,这半年来某都在河套,大漠的太阳毒辣,就成现在这模样了。但好在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没有我等的辛苦,哪有河套现在这百万的田地。”
而后徐晨钦佩道:“您带来的《农政全书》帮了我们很大的忙,我们大同社教导社员农耕可缺不了徐师的书籍。”
接着,徐晨继续说道:“今天就由某来带徐师你们看看我们这一年的成果如何?”
徐光启思索了片刻,缓缓点头,算是认可了。
夏允彝这一路上虽然对徐晨口诛笔伐,但真见到了他,反而有点不敢开口了,只能默默地跟在徐光启身后。
而后,徐晨问道:“各位能骑马吗?”
众人齐声回答:“可以!”
于是,徐晨命人牵来了几匹马,而后带领他们来到临沃第一农场。远远望去,这所看似农场的地方,实际上和一个村子差不多。农场里,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间间房屋,周围是大片绿油油的农田,田地里的庄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片即将丰收的场景。
徐晨笑着向徐光启等人介绍道:“河套土地平坦肥沃,这个农场有5000亩土地,两万亩的草场,上百户人家过着半牧半耕的生活。”
徐光启他们远远就看到农户们在田间忙碌地收割着庄稼。为了提振粮食产能,这个农场只有少数田地种着大豆用来肥地,靠近水源的地方也种了上千亩的小麦,余下的都是玉米、红薯和土豆。这样的场景正是徐光启最愿意看到的,他甚至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亲自下到地里收割了一个土豆。拿在手中,他惊讶地说道:“这些土豆怎么比老夫在天津卫种植的还要大?”
徐光启仔细地掂了掂手中的土豆,这个土豆比一个鸡蛋稍微大一点,重量比他在天津卫种的土豆要重一倍左右。这是一个极其令他惊讶的重量,这意味着同样的土地在河套种植土豆的产能比天津卫要高一倍以上。
徐晨笑着解释道:“可能是河套的土地和地理气候都更加适合土豆的种植吧。”
徐晨这并非是在哄徐光启,他心里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他记得宁夏这一带是很好的土豆种植基地,最高产能好像能达到2 - 3吨,据说种上两三季加起来的产能能破万斤,所以他一直对宁夏这里的土豆种植基地格外留意。
徐光启提议道:“我们弄一亩地看看产能。”
于是,徐晨、陈子龙和夏允彝一起动手,选了一亩土地进行收割称量。一番忙碌之后,得出的产能是530斤。
徐光启惊叹道:“接近四石!”这个数字让他十分惊讶。
徐晨满怀信心地说:“这些土地都是新开垦的,明年多施肥、多浇灌,亩产还能继续增加一些。”
徐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