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数字不会骗人,但真相会刀人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172章,数字不会骗人,但真相会刀人 (第2/3页)

就忽然扫下了历史的舞台了。便再次找到徐晨展开辩论道:“如今士绅阶层确实存在腐化现象,这一点我们不否认。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不少好的士绅,他们心怀天下,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大同社不应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应该消灭那些恶劣的劣绅,吸纳好的士绅,共同为天下谋福祉。”他们越说越激动,脸上满是对自己观点的笃定。

    然而,徐晨却不想再与他们纠缠下去。徐晨招待他们,很大程度上是看在徐光启的面子上,在这个时间段上,如果达芬奇是西方的全才,那么徐光启则是东方的全才,他想留下徐光启,而非这五个固执己见的读书人。

    徐晨本身对南明历史了解并不多,南明那段混乱不堪的历史,光是听闻就让人血压升高,他平时哪怕看穿越,也是看崇祯年间的,上一本看有关南明的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所以他也不了解这5个人的历史。面对他们的纠缠,徐晨思索片刻,决定放出一个终极大招。

    他神色平静说道:“既然你们如此坚持,那我给你们一个任务。你们去计算一下,大明士绅究竟从天下获取了多少利益。我可以把计算公式告诉你们,你们自己去算。”

    说罢,便详细地阐述了那个简单却又极具冲击力的公式:不计算工商业收入,也不计算海外贸易的收入,只单纯计算农业的收入。具体而言,一是要确定天下有多少的田地,然后减去朝廷的税负,再减去百姓缴纳的田租之后的收获,这就是大明士绅一年从天下获取的利益。

    说完,徐晨鄙夷地看了他们一眼,冷冷道:“得出数字之后,你们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大明的士绅配得到这么多财富吗?”

    夏允彝几个人都是相对务实的读书人,他们对大明的田籍还是有所了解的。他们围坐在一起,找到相关典籍,仔细地研究起来。

    他们知道,如今官方记载的田籍大概是400万顷,但其中有大量偷税漏税的情况。于是,他们以太祖年间的田籍为基础,太祖年间田籍是800万顷,如今已经过了200多年,他们经过一番讨论,保守地计算,整个天下大概有上千万顷田地。

    他们还考虑到大明的田地有好有坏,江南地区更是土地肥沃,可以一年两季,所以天下虽然旱灾不断,但他们得出天下每年可以收获十亿石粮食的大致结论。

    而朝廷每年的税负是2000万石左右,这个数字在全天下每年创造的财富面前,几乎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

    他们从江南一路走到京城,又从京城走到河套,说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为过,他们了解到,北方的地租大概是五成左右,南方稍微高一点有六成,那些贪心的地主甚至会加到七成。

    而大明的户籍人口虽然只有6000万左右,但他们知道为了躲避人头税和徭役,很多人都隐瞒了人口数量,这个数字翻到三倍到四倍之间是比较精准的。

    接下来的一个晚上,他们把算盘珠子都给打烂了。书房里,算盘珠子噼里啪啦的声音响个不停,他们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额头上满是汗珠。经过无数次的计算和核对,他们惊愕地得出结论:大明两万万百姓只能得到三亿~四亿石粮食,这些粮食勉强只能养活自己,只要有任何灾害,他们就有可能会饿死。

    而朝廷获得的钱粮在整个天下创造的财富面前,税收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反,整个天下六七亿石粮食的财富被士绅获得。

    这个数字简直震碎了他们的三观。他们原本认为士绅受到一定的优待是应该的,毕竟他们在文化传承、地方治理等方面也做出了一些贡献。

    但他们却从来没有想过,士绅会赚取天下如此多的财富,是朝廷的30多倍,而且这不是几百年积累出来的事,而是每年都有这么多的财富流入士绅的口袋。士绅获取这么多财富真的是正确的事情吗?

    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赞同这个观点。

    为了进一步证实,同时也是为了对比,他们又收集了大同社的报纸,仔细研究大同社的税收情况。大同社下有延安府和榆林府,两府共有600多万亩土地,今年又在河套新开垦了上百万亩土地,大同社一共有七百万亩土地。按照亩产一石粮食来计算,大同社收三成税,一年就是210万石。即便今年陕北闹旱灾,但因为大同社种植的大部分都是高产作物,加上他们还有一定的农场,所以260万石的税收,这个数字是真实可靠的。

    然而,这个数字却让他们更加难以接受。因为两府在大明治下,一年交的税收连26万石都没有。大同社不仅税收翻了10倍,而且农户的负担居然减轻了。

    没有了地主士绅的盘剥,农户可以获得自己收益的七成,而且连徭役都没有。也就是说,大同社地方上的农户比大明其他地方的农户负担更少不说,收入还翻了一倍。

    在这个简单的只有农业的结构模型当中,把士绅除掉,居然所有人都是获益者。朝廷可以得到10倍以上的税负,有了这么多的税负,朝廷现在面临的问题那还能是问题吗?

    西南、辽东的叛逆都可以轻松击败。

    农户还能得到一倍以上的收益,他们就不会饿肚子,不会饿肚子这些农户就不会造反,大同社或许就不会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