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数字不会骗人,但真相会刀人 (第1/3页)
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五日,五原城,大同军招待所。
窗外的天色才刚刚泛起鱼肚白,那恼人的军号声便如一个准时的闹钟,划破了清晨的宁静。
紧接着,军人整齐而洪亮的喊叫声如同滚滚春雷,“1,2,3,4”的口号声有节奏地响彻了整座城池。
此时的五原城内,大部分都是周边辛勤劳作的农户,只有少量南来北往的商队在此驻足休息,剩下的便是大同社军人了。这座城俨然就是一座戒备森严、充满活力的军营。
夏允彝、杜麟征、周立勋、徐孚远、彭宾三这几人原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却被这喧闹的声音无情地吵醒。
他们一个个睡眼惺忪,脸上满是疲惫之感,这也怪不得他们,从千里之外赶来,一路舟车劳顿。尤其是进入河套地区后,那广袤无垠的沙漠,热浪滚滚,黄沙漫天,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而这两天,他们又兴致勃勃地里里外外把五原城逛了个遍。
他们穿梭在热闹的集市中,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来来往往的人群;走进整洁的街道,感受着井然有序的城市氛围;还参观了城中的工坊,见识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消耗了大量的精力。
更重要的是,昨天晚上他们围坐在招待所的房间里,找了一堆大同社有关农业数据的书籍和报纸,打了一晚上的算盘珠子,他们一边争论,一边不停地拨动着珠子,计算着各种数据,而后争论着每一个数据。直到子时之后,他们才带着疲惫和思索,拖着沉重的身体上床入睡。即便他们年轻力壮,在如此高强度的消耗下,也很难快速地恢复精力。
几人迷迷糊糊地从床上爬起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慢悠悠地走出房间去洗漱。
五原招待所的环境比他们想象中要好得多,建筑虽然算不上奢华,但干净整洁,布局合理。让他们尤为惊讶的是,这里并不缺水。五原城靠近黄河河道,地下水十分充沛。当地的百姓只要在地上挖个一丈两丈深,就能打出水来。
招待所里安装了专门的压水井,只需轻轻一压,清澈的地下水便汩汩流出,完全能满足他们洗漱的需求。
夏允彝一边用手掬起一捧水,泼在脸上,试图让自己清醒一些,一边开口问道:“徐师呢,怎么没有看到他?”
杜麟征正拿着毛巾擦拭着脸,听到这话,随口答道:“下乡去农场了,说是想记录一下当地的土地和气候环境,想要明白为什么土豆在河套能高产。徐师还特意让我们好好休息呢。”
周立勋原本还在无精打采压着压水井,听到杜麟征的话,不禁愕然,而后凑到众人身边,小声说道:“徐师,是不是也想投靠大同社?”
杜麟征一听,立刻瞪大了眼睛,坚决反驳道:“徐师已经是官拜礼部尚书,朝廷对他不薄,徐师一生忠君爱国,又怎么可能背叛朝廷呢?”
可说着说着,他的声音越来越小,眼神也开始闪烁不定,显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他们心里都清楚,这一路在大同社的地盘上,所到之处都是政通人和的景象。街道上,百姓们安居乐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农田里,庄稼长势喜人,一片丰收的景象;商业活动也十分繁荣,店铺林立,货物丰富。这就像是一个朝阳初升的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而反观大明,近年来灾害不断,旱灾、水灾、蝗灾接踵而至,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朝廷内部,党争不断,官员们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整个国家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暮气沉沉。这两个世界的差距实在是太明显了,以至于他们对自己之前坚信的东西也开始产生了怀疑。
徐孚远看着大家沉默的样子,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见识了大同社之后,我越发地确定了大明的确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你们想想,大同社仅仅只有两府之地,部众也不过百万,却能征收到 700万两银子的税收,这几乎接近朝廷税收的三分之一。而我大明,人口和地域是大同社的百倍之多,按道理来说,税收应该远远超过他们才对,可现实却差距如此之大,也是远超我得想象。”
其实,这一路上,大同社地盘上的繁荣景象虽然让他们感到惊讶,但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着一丝自信。
他们觉得自己饱读诗书,若主政一方,也能够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会比大同社逊色多少。
然而,当他们得知大同社凭借有限的土地和人口,就能获得如此高额的税负时,这一事实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击碎了他们的三观。这 700万两银子的税负,在大明,往往需要两三个富裕的行省才能办到。想到这里,他们的心情变得格外沉重,仿佛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心头。
杜麟征听到昨天讨论的相关话题,身子猛地一颤,双手立刻扶住自己的脑袋,眉头紧紧皱成一团,脸上瞬间露出痛苦的神情,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道:“先不说这个话题。”
夏允彝、陈子龙等四人皆是一脸愕然。他们万万没想到,杜麟征竟然还没能从昨日的数字带来的冲击中恢复过来,甚至连提及此事都让他如此痛苦。
原来前日和徐晨争论之后,杜麟征等五人依旧不服气,他们觉得大同社太极端了,士绅存在了上千年怎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