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天命所归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221章,天命所归 (第1/3页)

    崇祯三年,陕北的气候较去年而言,虽说稍有好转,但整体依旧偏旱。关中地区的情况更为严峻,已经连着几年雨水稀少,中间还经历了两年特大干旱。正所谓“久旱必蝗”,尽管延安府的蝗灾在徐晨的强力管控下得到了有效压制,然而凤翔府又闹起了小规模的蝗灾。

    消息传到徐晨耳中,他当机立断,即刻命令当地的大同社员,以两斤粮食换一斤蝗虫干的价格,无限量地收购蝗虫。

    此令一出,当地百姓们纷纷响应,一时间,捕捉蝗虫成为了凤翔府百姓们获取粮食的一种途径,有几十万凤翔府百姓动手蝗灾勉强压制下去。

    但徐晨的心中也萌生出了治理蝗虫的打算。在大明这个时空,因为小冰河时期带来的旱灾,导致蝗灾频繁发生,给百姓的生活和国家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个时代的人面对蝗灾,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很多人只能选择建个蝗虫庙,祈求蝗虫神不要吃掉自己的粮食。

    但徐晨知道蝗虫的肆虐不过是干旱造就了适合它们生长的土壤。求神是没有用的,而是要主动治蝗灾。

    徐晨开始在大明这个时代寻找相关的人才。而在大明这个时代,玩蛐蛐的人算得上是昆虫学家。

    很快朱存极的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其他人玩蛐蛐,或是为了赌博,或是为了赚钱,唯有朱存极是真的出于自己的兴趣。

    他虽是个纨绔子弟,但从小接受名家教导,有知识、有水平。他玩了几十年的蛐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写了一本《蟋蟀经》。

    徐晨仔细研读了这本《蟋蟀经》,除了一些斗蟋蟀的方法之外,书上还记录了蟋蟀生长繁殖等一系列的经验。只要把这些经验稍加转换,用在蝗虫身上,朱存极不就成了一个治虫专家吗?

    于是,徐晨亲自找到了朱存极。邀请他为博士,专门研究蝗虫的生活习性,以及如何控制和杀灭它们。朱存极自然万分愿意,成为教授总好过扫大街吧。

    在徐晨的支持下,大同社的农学院开辟了一个新的学问——昆虫学。

    洪承畴通过朱存极了解这前因后果后,感慨道:“都督对人才的使用还真是不拘一格。”

    他的内心反而有些高兴了,心想徐晨连朱家的王爷都能任用,那自己自然也不容易受到歧视。

    接下来的几天,洪承畴又逛了长安城的市集,他发现整个长安城除了粮食受到限制之外,其他物价快速下降,恢复正常。

    关中之外的商队,为了赚取超额的粮食利润,从中原,湖广地区贩卖粮食到关中,而后又把大同社带来的,羊毛布,煤油,钢铁制品,玻璃制品带到中原和江南地区。

    长安市面的繁荣甚至超出了他的想象。就好像长安城突然从百业萧条步入到百业兴旺的状态当中,这种转变甚至让他觉得自己有点无能。

    后面深入一想,大同社撒了上千万两银子出来,没有这种效果反而奇怪了。

    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6月 10日,报捷的文书传到长安城来。

    大同社第六师师长孙可望,带领两万多骑兵杀到漠北,远征察哈尔余部,俘虏了林丹汗长子额择,妻子娜木钟,十几万察哈尔部尽归大同社,整个漠北尽归大同社所有。这消息顿时让长安轰动,关中轰动。

    长安城,福满楼。

    刘应遇找到洪承畴羡慕道:“老天爷真是眷顾徐晨,历来中原王朝北伐漠北何其难,武帝甚至打光了大汉60年的积累,徐晨不过占据关中一地,却只用2万人就征服了漠北,而这2万人大部分还是蒙古人,难道徐晨真是天命所归?”

    不由得刘应遇这样想了,蒙古人是中原王朝这几百年来最强大的敌人,虽然这些年已经衰落了,但再怎么衰落,这也是占据了整个草原的庞大势力,而徐晨却毫不费劲就解决了这样强大的敌人,大同社8个主力师也只出动了一个师,这要说徐晨拼尽了全力,他自己都不相信。

    洪承畴羡慕道:“历来能打到漠北的将领屈指可数,孙可望必然要青史留名了。”

    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一向是他的志向,现在他反而有点中道崩除了。

    “大同社把大半个大漠收入囊中了,长安各大报社已经把天可汗的名头带着徐晨身上了。

    洪承畴只要想到徐晨现在还只是都督,占据中原的地盘也只有关中一地,但已经占了大半个草原,就感觉有点不协调,这算是草原政权还是中原政权?

    但只要徐晨统一了中原,这就是一个横跨草原中原的强盛王朝,他就有一种热血沸腾之感。

    “亨九,某打算在长安的工业区开个纺织厂,也算是为刘家留条后路,你要不要入一股?”

    刘应遇这段时间联络上家里,刘家给了他一万两银子,让他在大同社的地盘下打下根基,这既是为了狡兔三窟延续家族,也是被大同社在关中实行的政策吓到。

    眼看着大同社就要打到山西来,刘家的田地,财产,人脉估计会和关中大族一样被连根拔除,山西的大族一方面逃到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则想要在大同社地盘打下根基。

    大同社虽然对打击地主士绅毫不留情,但他却又保护有作坊的商贾,甚至徐晨还对大同社员宣称商贾是大同社的盟友,属于可以团结的对象。

    在当大同社敌人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他们纷纷选择愿意做大同社的盟友,而且比经商他们山西人也不怕。

    所以很多山西大族已经开始派分支的子弟到关中来置办产业。

    洪承畴问道:“纺织业可是大同社强势产业,时安兄有把握你这纺织厂能生存下来。”

    刘应遇笑道:“大同社把整个大漠都给打下来,相当于有两个中原的土地在帮助他们养羊,某不知道这会生产出多少羊毛,但某知道现在的关中纺织厂是远远不够处理这些羊毛的,长安城迟早会成为整个北方的纺织中心,在10年内不用担心纺织厂不赚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