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搭建蒸汽产业链与女真人的改变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243章,搭建蒸汽产业链与女真人的改变 (第1/3页)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3月 10日。

    长安城的蒸汽作坊内,弥漫着一股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气息。阳光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摆放整齐的零部件上,折射出金属的光泽。

    原本实验室性质车间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了,徐晨安排了一个全新的厂房交给他们。

    朱九也从未想过,开作坊竟然可以采用这样独特的模式,流水线组装模式。

    这话分开来朱九懂,但联合起来到底是什么意思?他半天不明白,直到看到了车间的生产过程,他才恍然大悟。

    这里并不自己生产具体的零件,而是将生产任务分包给长安的各大作坊。耀州第一钢铁厂负责生产锅炉,长安火炮厂承担气缸的制造,关中第一火枪作坊则专注于火管的生产,其余的零件也都有相应的作坊负责。

    蒸汽作坊里,工人们正忙碌地将各个工厂运输过来的零部件一个个组装起来。虽然有一多半技术精湛的工匠去了产业链的其他作坊担任驻场技术人员。

    但他们招聘了 30多名学徒。在经验丰富的老工匠的悉心指导下,学徒们也逐渐熟练起来,能够参与到蒸汽机的组装工作中。

    没过多久,作坊就达到了日产五台蒸汽机的速度,而且随着工匠们技术的日益熟练,产能还在逐渐增加。

    然而,这套蒸汽机产业链在最开始的时候,效率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零件的残次率太高,因为徐晨对零部件的标准要求极高,那些为他们提供零件的作坊苦不堪言。最开始这些作坊不仅赚不到钱,甚至亏本严重。

    此时,徐晨才从制造蒸汽机的美好幻想中清醒过来。他意识到大明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虽然在世界上处于顶尖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作坊都具备相应的能力。

    徐晨本身集结了整个关中最优秀的铁匠、铜匠等技术工匠,这才使得他在制造蒸汽机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但整个长安,也只有关中这一小撮工匠拥有这样的高超技术,其他作坊远远达不到这个水准。

    尽管如此,徐晨并没有放弃。标准化才是工业化的未来。于是他开始对整个关中的手工业体系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对于那些愿意亏本提升技术的作坊,徐晨让钱庄为他们提供贷款,并从蒸汽作坊派遣技术高超的工匠作为驻厂技术人员,帮助他们提升技术水准。

    就这样,一个涉及几十家作坊的蒸汽机产业链逐渐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不时有作坊因为无法达到要求而退出,同时也有新的作坊加入进来。徐晨让每个主要的零部件都有两三家作坊来提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蒸汽机产业链在他的努力下逐渐稳固。

    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3月 12日。

    长安星晨车马作坊内,孔晨坐在办公室里,手中拿着自家工厂的质检报告,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报告显示,自家生产的各类螺丝弹簧,良品率已经达到九成以上。这个成绩意味着,他每生产一个螺丝就能赚取一倍的利润,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为了生产这些小小的螺丝和弹簧,孔晨投入了巨大的成本。他整整贷款了十万两银子,购买了新式的车床,还专门为生产弹簧和螺丝购置了研磨机器,建设了新式的热处理窑炉。这些投入甚至比当初建设车马场还要多,这要是失败了,他就倾家荡产重新开始了。

    但现在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时刻,只要都督府的订单不减少,最多两年就能回本。

    就在孔晨沉浸在发财的畅想中时,梁九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严肃道:“孔东家,你们的工匠已经达到技术标准了,现在关键是要严抓产品的质量,也就是都督所说的良品率。只要能保持在九成五以上,你们的利润就能有一倍以上。”

    孔晨感激地看着梁九,说道:“还是要多谢梁师傅啊。要不是您的指导,我们哪能有今天。”

    接着孔晨想了想,试探性地说:“梁师傅有没有兴趣留在我们星晨马车作坊?我愿意给您 20两银子的工钱,您出行的车马我包了,四季服装、年终奖等,只要都督给的,我都愿意给。”

    梁九毫不犹豫地摇了摇头说道:“俺还是更想为都督做事,对不住孔东家了。都督那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孔晨连忙说道:“哪里哪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我的本事哪能和都督相比。这段时间梁师傅你们教了我们不少本事,我在天然居订了酒席,感谢梁师傅这段时间对我们的教导。”

    梁九想了想,便答应了下来。

    孔晨看着梁九离开的身影,心中暗自盘算:“几个螺丝弹簧就如此赚钱,如果我也生产蒸汽机的话,那该赚多少银子啊。”

    虽然他不知道都督府蒸汽机作坊的利润具体是多少,但一台蒸汽机售价 500两,那里的利润肯定比自己多赚 10倍都不止。想到这里,孔晨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渴望和憧憬。

    长安城郊外。

    杜家庄农场坐落于渭水河岸,这里的土地是整个关中最为肥沃的。其中有 8000亩土地连成一片属于杜家,于是这里的村落便被称作杜家庄。

    自从大同社攻占关中之后,以杜家庄的土地为核心,将四周几块零散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建立起了杜家庄农场。周边 5个村落的上千户人家,摇身一变成为了农场的工人。

    经过大半年的精心建设,杜家庄农场已然发展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农业城镇。

    有一个小区式的居住区,存放农具的仓库,粮仓,还有供大家交流的小广场。

    这一天,农场的工匠们正在田间劳作,突然看到了一幕奇景:三头健壮的牛拉着一个宛如铁塔般的庞然大物,正缓缓朝着农场走来。那铁塔模样的东西,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农场里的农户们停下手中的农活,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家伙。

    而农场的孩子们可不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