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漕运毒瘤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

    第309章,漕运毒瘤 (第1/3页)

    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2月 15日。

    京城的神机营房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寂静。结束了一天操劳的崇祯等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营房。

    朱媺娖看到父亲回来,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欢快地跑了过去。年仅 2岁多的她,还不明白改朝换代意味着什么,只觉得自己搬了新家,这里有很多和她差不多大的玩伴,每天都能玩得很开心。

    崇祯看着女儿,心中一阵酸楚。几天前还是娇贵的公主,如今却像个灰蒙蒙的野丫头。但他转念一想,亡国公主还能活得如此自在,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他微笑着蹲下身子,将女儿轻轻抱起。

    朱媺娖趴在崇祯的肩膀上,奶声奶气地说:“父皇,饿!”

    崇祯心疼地说:“我们回家用膳。”

    田秀英走上前,轻声说道:“臣妾去做饭。”崇祯的这两个老婆都是小门小户出身,倒也不至于连做饭都不会。

    王承恩也抢着说:“还是奴才去吧。”

    崇祯他们虽然成了战俘,但依旧按照大同社的规定享受 8小时工作待遇,现在做饭时间倒也不算晚。

    不过,他们的伙食自然好不到哪里去,每天的定额是 1升小米,再加上一点咸菜或者其他野菜。最开始,崇祯根本吃不惯这样的饭菜,但饿了几天后,也只能慢慢适应。

    就在崇祯他们准备好一天的晚饭时,有两个人来到了这个战俘营。他们站在这栋简陋的木屋前,迟疑了一下,轻轻敲了敲门。

    王承恩赶紧去开门,只见一个身高八尺的壮汉和一个带着书生气的官员站在门口。他迟疑地问道:“你们是?”

    二人看到坐在一张简陋木桌前的崇祯,立刻激动地走进屋内,行礼道:“臣大名府知府卢象升,登州巡抚孙元化见过陛下。”

    崇祯听了两人的介绍,认出了他们,说道:“起来吧,某现在不过是一个亡国之君,不必行此大礼。”

    卢象升看着穿着陈旧棉衣的崇祯、两位贵妃,还有那个像灰姑娘一样的公主,心中一阵气愤说道:“陛下毕竟是一国之君,该有的体面还是要有的。”

    崇祯神情淡然,说道:“被俘之君还有什么体面可言,就像大同社说的,成为一个普通百姓也好。”

    而后,他看向两人,问道:“你们被大同军放出来了?”

    卢象升有些尴尬地说:“大同军没有把臣算作战俘。”

    孙元化则更加尴尬,解释道:“徐师氏都督那里有些面子,再加上徐晨看中微臣从西洋学到的制造本事,他请微臣在天津置办一个造船厂。”

    卢象升还能坚守气节,说得上不食大同粟。但孙元化不想浪费自己的一身本事,便答应了去大同社,在天津建立一个能制造远洋航行宝船的造船厂,当然只是现在他面对崇祯的时候有点尴尬,毕竟改换门庭并不算什么好名声。

    “造船厂?”崇祯有些诧异。新朝招募前朝大臣本是惯例,但大同社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少,大明的高层几乎都被关押在此,很少有人被招揽。如今好不容易有一个大臣被招揽,竟然是去造船。

    孙元化解释道:“按照大同社的说法,北方的旱灾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他们打算从朝鲜、日本,还有南洋诸国购买粮食,所以要制造可以远洋贸易的海船。同时,也打算多制造渔船,依靠捕鱼业来补充粮食。”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这倒是符合大同社的做法,北方确实太缺粮食了。”

    这段时间,他每日只有一升口粮,生平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饿肚子的滋味。最开始,他以为大同社是故意虐待他这个前朝天子。

    但从接触到的百姓那里了解到,整个京城几乎都是如此。想要吃饱,除非是军人和做重体力活的工匠才会有更多的口粮。

    大同社大规模登记户籍,也是为了合理分发口粮。这点上,崇祯不得不钦佩大同社强大的执行能力,朝廷不要说保证百姓不饿死了,连士兵的口粮都保证不了,他当皇帝不到5年时间,因为粮食问题闹得兵变就超过了双手的数。

    屋内的气氛有些沉默,崇祯陷入了沉思,而卢象升和孙元化则静静地站在一旁,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两人在战俘营待了没多久便告辞离去。孙元化并未立刻离开,他在营中四处寻找,挑选了一些技术官员,打算带他们前往天津卫,让这些人成为造船厂的技术骨干,这才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

    “初阳兄,请把某带出去吧,小弟必有后报。”冯铨看到有新人进入战俘营,又发现孙元化能够带人出去,再也按捺不住,赶忙上前请求孙元化将自己也带出去。

    孙元化看着冯铨,冷笑一声道:“某不是要招一些溜须拍马之辈,某是要去造船,你懂造船吗?你知道造船的钉子是什么样子的吧,你知道造船要用什么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章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