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破产的韦富与找不到“郑国”_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

    第315章 ,破产的韦富与找不到“郑国” (第2/3页)

奈卖地求生。

    真正给韦富致命一击的是乡勇骚乱。那些失去控制的乡勇冲进他的纺织厂,将丝绸布匹抢劫一空,还一把火将纺织作坊烧成灰烬。韦家再次陷入落败的境地。

    不过,韦富虽曾是个纨绔子弟,但经历过家族的兴衰起伏,走过万里路,又重新建立起基业,这些经历打磨了他的韧性,让他没有轻易被击垮。

    很快他便找到了新的发财门路,那就是贩卖私盐,江南最大的食盐产地就是扬州,但扬州现在却归大同军所有,南明朝廷自然不允许扬州的盐再运到江南来了。

    但大同军攻占扬州之后,清洗扬州的盐商,整顿了盐厂,把所有盐丁都收编官营,用水泥扩建了盐田的面积,用抽水机加大了盐田的产能,导致扬州食盐产量成倍提升不说,价格也直接跌穿了地板价,以前哪怕是私盐价格也是十几文一斤,而且还是掺沙子,现在去扬州盐厂进购粗盐,只要5文钱一斤,精盐也只要二十文,但这些盐只要过了长江就可以翻几倍,十几倍价格,私盐的利润如此高,自然有很多人冒险。

    韦富召集自己的堂兄,又招募了一些以前的工匠,干起了走私的生意。他把江南价格低廉的粗丝绸卖到江北的大同军,只要过了江就能赚取两倍的利润。然后再从扬州弄来粗盐、精盐,卖到金陵城又能有十倍的利润。靠着这套走私的营生,韦家还能维持着稍微体面的生活。

    高登听完韦富堂弟的讲述,不禁叹息道:“你们这是在拼命啊。”

    韦富堂弟苦笑着说:“这世道谁不在拼命,不拼就没有命。”

    三天后,韦富再次找到高登,两人找了一家茶馆,而后高登问他情况。

    他满脸愤恨,咬牙切齿地说道:“朝廷这是要把我等逼死,税收高得离谱,关卡又多如牛毛,还有那些贪官污吏,处处都要打点。我辛辛苦苦带着工匠织布,到头来还要亏钱,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等大同军打过来,我就去找他们,哪怕是死,我也要拉着朝廷的官员陪葬。”

    高登听了,并没有同情韦富,而是神情淡然地说道:“天下到处都是这样的道理。农户辛辛苦苦耕作,种出来的粮食被你们拿走,还要喂饱那些贪官污吏,结果辛苦一年还欠下你们韦家的钱,只能借高利贷维持生活。这不就是当初关中士绅的做法吗?现在板子打到你身上,你才知道这有多不讲道理。”

    韦富被说得有些尴尬,嘟囔着:“你这个人,真没劲,说话总是把话题说死了。”

    但很快他感激道:“事情解决了,这次多谢你了,要不然我堂弟可能命都没有。”

    高登皱眉头道:“你确定解决了,你这可是贩卖私盐,只要被抓了,小命都没有。”

    韦富道:“我攀上了锦衣卫,以后贩卖私盐,一半以上的利润交给他们,他们确保我平安无事。”

    高登哑然,现在的锦衣卫指挥使是祖泽润,以前他们在辽东这么干,现在到了金陵城还这么干,真可谓是家学渊源。

    高登道:“你自己还是小心一点吧,这些人吃人不吐骨头,你当心钱没赚到,一家老小命却没了。”

    韦富道:“我知道,所以我打算把家人带到江北去,到扬州去落户,”

    高登惊愕道:“大同社不追究你的罪责吗?”

    韦富道:“那边说了,只要我帮着他们招募船工,就不追究我们家的事情,江北更稳定,而且大同社也支持开作坊,没那么多贪官污吏,也没那么多税收。”

    高登道:“既然你已经打算落户扬州了,为什么还要攀上祖泽润?”

    韦富道:“自然是贩卖私盐利润高,只要在长江两岸走一趟,就有10倍的利润,天下间还有比这更赚钱的买卖吗。”

    高登愕然,韦富果然不值得一丝同情。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5月 3日。

    金陵城的文华殿内灯火通明,官员们忙碌地进进出出,脚步声和低语声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异常忙碌。

    侯恂、文震孟等朝廷要员拖着疲惫的身躯,即便到了深夜仍在处理公务,他们满脸疲惫,但眼下南明纷杂的局势,容不得他们有一丝休息。

    经过了半个多月的争吵,南明各个行省资政终于达成了一致的妥协,各行省原本定额的税负增加一倍,不过为了激励民间招募乡勇,一个乡勇能抵扣二十两银子的税收,这样可以保证大族士绅的利益。同时南京城下的这20万乡勇一半回乡,这样南明朝廷的财政勉强能达到平衡,如此才勉强解决了朝廷的钱粮问题。

    但如何延缓大同军的进攻依旧是一个难题,高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策略——疲秦之策。尽管他们心里清楚这个策略的成功率不高,但对于如今摇摇欲坠的南明朝廷来说,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成功,对他们来说也是救命的稻草,要死死的抓住。

    侯恂这段时间命人去找朝廷中懂水利的官员及其家族资料,同时从锦衣卫那里调出大同社在关中修水利的情报。

    侯恂一边翻阅着手中的资料,一边感慨道:“这个徐晨还真喜欢修水利,没造反的时候修水利,造反之后还修水利。河套那种偏僻地方,几年时间还真被他开拓出上千万亩良田了。”他的语气中有对徐晨能力的惊叹,他要不造反,肯定是天下一等一等能吏。

    文震孟发现徐晨为了开拓河套,硬生生将进攻关中的时间压了一年,不禁松了口气说道:“某的信心也更大了。”

    侍从们带来了懂水利官员的档案,但数量却比侯恂他们预料的要少得多。

    文震孟苦笑着解释道:“自从神宗末期朝廷开始亏空,朝廷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大规模兴修水利了,懂水利的官员自然少了。”他的笑容中带着一丝苦涩,在为朝廷的衰落而感到悲哀。

    侯恂心中明白,文震孟这是在找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朝廷的务实官员都成了异类,受到排挤。

    在王朝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ー页 目录 下ー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