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关中再成天府之国 (第1/3页)
高登想了想将他在金陵城的所见所闻,以及调查到的一些奴隶工厂情报,详细地讲述给罗伟听。
“这些作坊主对奴仆的压榨已经到了要把人逼死的境地。”高登叹息道:“就我调查的情况来看,签了奴仆契约的流民一般活不过三年。地主用佃户也没有像他们这么狠的,他们是完全冲着逼死人的强度来用人,这些工匠睡鸡毛房,吃的是杂粮,发霉的粮食。现在江南奴仆不值钱,人命更加不值钱,我看到那些场景,真是胆战心惊。这些奴仆工匠内心压抑着怒火,就好似当初米脂的流民、关中的农户。等江南作坊主把这些奴仆工匠逼到彻底绝望,到时候只要有人振臂一呼,整个江南都会烽火遍地。”
罗伟听后,先是惊愕地瞪大了眼睛,但很快又镇定下来,说道:“凌云,你把自己在江南的见闻写一遍,我交给元首,这或许可以加快大同军进攻江南的步伐。”
高登先是一愣,随后恍然大悟。的确,大同军最擅长的就是趁势起义。他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罗伟接着说道:“江南和江北不同的情况更说明了要加强引导和作为。大明朝廷在这方面就做得极其糟糕,朝廷本就应该如同天道一般,损有余而补不足,但偏偏大明的官员和天子不在意普通百姓的死活,损不足而奉有余。
天下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朝廷依旧要剥夺他们生存下去的希望,这天下怎么可能稳定得了?
凌云你还是留下来吧,由你负责宣传舆论,我们重民社在新的天下会占据一席之地的。”
高登想了想,最终点头答应。其实,他跟着张溥来扬州城就有投靠罗伟的打算了。
翌日,陈诚满脸兴奋地邀请张溥等人去靶场。他大义凛然地说道:“夫子提倡君子六艺,礼、乐、书、数、骑、射。当然现在的世道变了,但原理是相通的,射箭可以用打枪代替,御车可以用射炮代替。”
就这样,陈诚连拉带拽地把张溥这些人带到了靶场。枪声和炮声震耳欲聋,张溥等人吓得脸色苍白,战战兢兢,几乎要昏倒在靶场。
回去之后,第二天他们就马不停蹄地离开了扬州城,生怕陈诚再拉着他们去靶场。
刘亚雄和陈诚看着复社等人离去的背影,脸上充满了嘲讽的笑容。
陈诚不屑地说道:“这群所谓的江南名士素质太差,区区一点火炮声音就能把他们吓得战战兢兢,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成为江南名士的。”
刘亚雄笑着说:“当然是靠着吹吹捧捧吹出来的。如果这些名士真有本事的话,大明怎么会沦落至此。”
张溥他们想来江北探查大同社的虚实,而刘亚雄他们也想探查一番江南士大夫的素质情况。结果不出所料,除了嘴皮子稍微厉害一点之外,这些人手不能扛、肩不能提,叫他们打枪,哪怕不需要他们完成填装弹药的过程,但也必须有两个人看着他们,要不然他们不知道会把子弹射到什么地方去。
至于开炮,他们拿着火把都不敢开,还是陈诚自己放了几炮,但即便是就这样站在火炮旁边,他们也是吓得战战兢兢,有几个人甚至流下了不明的液体,张溥这些人的表现完全符合他们对江南文弱书生的刻板印象。想到江南文人都是这样的素质,他们对攻打江南更有信心了。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7月 20日,河南行省,孟津。
经过大半个月的艰苦奋战,3万余大同军战士和上百万中原百姓日夜不停地挖水渠、抢种作物。他们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对生活的希望。
黄河淹没的几百万亩土地重新种上了红薯苗和土豆苗。看着那一片片绿油油的幼苗,大家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粮食的种子种下去了,等秋收他们就有食物了,有食物他们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抢种完成后,贺六皱着眉头,一脸担忧地对徐晨建议道:“都督,大伙这一个月又是救灾又是抢收,此时已经疲惫不堪,您最好让大伙休息几日,缓缓劲。这几天想办法给大伙弄点好的,最起码要有点荤腥。
中原百姓本就遭了两年旱灾,现在灾区的伙食清汤寡水,人人肚子里都没有一点油水。每日都要干到天黑,劳动量还这么大,不要说当地的农户了,就是我们吃了几年肉的战士都扛不住。这段时间已经有不少百姓和战士累趴下了,军官也有请病假的,大家都到达极限了。”
徐晨先是一愣,随后才恍然醒悟过来说道:“是啊,大伙这段时间都很辛苦,现在抢种完成是要犒劳一番。”
无论是 3万多的大同军战士,还是中原的百姓,都被高强度的劳动折磨得精疲力竭。
但种子种下去了却不是赈灾的结束,后续还有修筑房屋、挖水渠等任务,但贺六的话提醒了徐晨,他看了看四周的战士,做事的动作显得有些迟缓,大家的疲惫已经到达极限了,他当机立断,决定给所有人放假 7天,让大家恢复士气和精力。
放假消息传开后,整个营地都爆发出欢呼声,大家就像久旱逢甘霖的庄稼,脸上重新焕发出光彩。
第二天,营地上集结的号声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响起,直到接近午时才吹响。大家慢悠悠地起床,喊完一阵口号之后,就准备吃午饭,伙食十分丰盛,不但有香气扑鼻的咸鱼干,还有热气腾腾的蛋花汤,大家狼吞虎咽地吃着,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吃完午饭之后,众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休息。
“树上的鸟儿成双~~~。”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喜鹊满树喳喳叫,向你梁兄报喜来~~。”
各种戏曲的声音在各个营地当中传出来,那些会唱《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人成了大家眼中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曲调,让大家暂时忘却了疲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记住手机版网址:m.xinbqg.inf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